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护理查房.docx
一、前言
作为心内科的责任护士,我始终记得带教老师说过一句话:“慢性心功能不全不是一个病,是心脏‘累垮了’的状态。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缓解症状,更是帮患者找回‘活着的底气’。”这些年在临床接触了上百位心衰患者,从喘得说不成句的老人,到被妊娠“压垮”心脏的年轻妈妈,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心衰护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细致的观察、科学的指导,更需要对患者心理的共情。今天的护理查房,我想以近期管床的一位典型病例为切入点,和大家一起梳理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护理逻辑——从“评估患者现在有多‘累’”,到“帮他慢慢‘省着力气活’”,再到“教会他未来如何‘自己照顾自己’”。
二、病例介绍
今天的主角是68岁的老陈,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患者。他是在子女陪同下入院的,当时扶着门框喘气,说话得半句半句歇:“护士…我这两天…躺不下…一躺就憋醒…”。家属补充说,老陈有高血压病史十几年,平时总觉得“血压高点不碍事”,药吃两天停两天;三年前体检发现“心脏有点大”,但他觉得“不疼不痒”,没当回事。最近半个月,他开始觉得爬两层楼就喘,夜里睡觉要垫三个枕头,三天前下肢肿到能按出“小坑”,这才被子女“押”来医院。
入院时查体:血压158/95mmHg,心率112次/分(律齐),呼吸24次/分,半卧位;双肺底可闻及细湿啰音;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以踝部和胫前明显;口唇轻度发绀,尿量减少(约500ml/日)。辅助检查:BNP(脑钠肽)2800pg/ml(正常<100),心脏超声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35%(正常≥50%),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大。结合病史和检查,医生诊断为“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NYHA心功能Ⅲ级)”。
老陈刚入院时情绪很低落,拉着我的手说:“护士,我是不是快不行了?以前还能遛弯买菜,现在上个厕所都费劲…”他的女儿也偷偷抹眼泪:“我们平时工作忙,没注意他的变化,早知道…早知道…”那一刻我明白,护理不仅要“治身体”,更要“暖人心”。
三、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是制定计划的“地基”。拿到老陈的病例后,我从三个维度展开:
1.身体状况评估(重点关注心衰“三大核心症状”)
呼吸困难:老陈主诉“夜间不能平卧,需高枕卧位,有时憋醒后坐起10多分钟才能缓解”,属于典型的“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提示左心功能不全导致肺淤血。
体液潴留:双下肢凹陷性水肿(++)、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结合尿量减少(<400ml/日为少尿),符合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活动耐力下降:老陈自述“日常活动(如洗漱、短距离行走)即感疲劳、心悸、气短”,符合NYHA心功能Ⅲ级的标准(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2.心理社会评估(心衰患者的“隐形负担”)
老陈是退休工人,平时喜欢和老伙计下棋、钓鱼,现在突然“动不了”,自我价值感急剧下降。他反复说“拖累孩子”,夜间常失眠,担心“睡过去就醒不来”。女儿是全职妈妈,儿子在外地工作,家庭照护主要靠女儿,但她对心衰知识了解有限,常问“爸能喝多少水?”“什么时候能出院?”“以后还能旅游吗?”这些问题背后,是家属的焦虑和无助。
3.辅助检查验证(用数据“说话”)
BNP显著升高(2800pg/ml):这是心衰的“生物标志物”,数值越高提示心衰越严重,也能帮助鉴别呼吸困难是否由心衰引起(比如和肺部疾病鉴别)。
LVEF降低(35%):射血分数反映心脏泵血能力,<40%属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是心衰中预后较差的类型。
电解质:入院时血钾3.2mmol/L(正常3.5-5.0),提示可能因食欲差(右心衰导致胃肠道淤血)或利尿剂使用前的低钾状态,需警惕后续用利尿剂后低钾加重。
四、护理诊断
基于评估结果,我梳理出老陈目前最主要的5个护理诊断(按优先级排序):
1.气体交换受损与左心功能不全致肺淤血有关
依据:患者半卧位、呼吸24次/分(正常12-20)、双肺底湿啰音、口唇发绀。
2.体液过多与右心功能不全致体循环淤血、水钠潴留有关
依据:双下肢凹陷性水肿(++)、颈静脉充盈、尿量减少(500ml/日)、BNP升高。
3.活动无耐力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依据:日常活动(如洗漱、行走)即感疲劳、气短,LVEF降低(35%)。
4.焦虑与健康状况改变、疾病预后不确定有关
依据:患者自述“担心拖累家人、害怕死亡”,夜间失眠,家属同样表现出焦虑情绪。
5.潜在并发症: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
依据:患者食欲差(胃肠道淤血)、拟用利尿剂(呋塞米)可能导致钾丢失;长期卧床、活动减少增加感染和血栓风险。
五、护理目标与措施
护理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既要有短期缓解症状的目标(如3天内呼吸困难减轻、尿量增加),也要有长期改善生活质量的目标(如1周内可床边坐起、2周内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