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docx
教学设计
课题
《大气热力环流》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大气热力环流是高中阶段很重要的地理原理,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对学生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同时,通过热力环流原理的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生活中有关热力环流等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学习者分析
热力环流理论本身具有较高的思维难度和逻辑性,对于学习者来说,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和立体几何知识。由于高一学生的物理和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挑战。主要难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的空间观念尚未完全建立;其次,学生暂时难以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相结合;最后,短时间内无法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因此,学生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脉络难以把握,感觉这些知识与实际应用关系不大。在生活中,学生对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大气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低起点、小台阶、慢节奏、稳步伐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深入体会,确保在新课程学习时不会感到困惑。
学习目标确定
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大气运动,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通过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知识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是有普遍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辨证唯物观。
2.综合思维:空气的对流实验热胀冷缩的原理引出热力环流,从而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且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
3.区域认知:可以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绘制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简述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变化的关系。
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方式
优秀
良好
待努力
自评
互评
师评
人地协调观
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
能够准确说出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的影响,并对此提出一些缓解城市热岛环流的方法。
能够准确说出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的影响。
能够简单说出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的影响。
综合思维
山谷风的形成过
能够准确表述出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并解释为什么山地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以及山谷风产生的影响。
能够准确表述出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并解释为什么山地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
能够表述出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1
教师播放火烧上方谷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上方谷突然天降大雨?”。
学生活动1
学生观看视频,尝试思考问题,解释原因。
活动意图说明:
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凭空而来。直接以抽象习题导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便是参与了课堂研究的学生往往也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以学生具备体验的生活场景为情境,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现实问题(原始问题),不仅体现了“地理实践力”关于“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的要求,而且落实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基本理念。
环节二:新知探究,合作学习(热力环流的过程及原理)
教师活动2
组织学生观看热力环流实验视频,让学生画出烟雾运动示意图,并思考学生们画的烟雾的运动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活动2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找学生代表展示烟雾运动示意图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观看热力环流实验视频,将抽象的原理通过实验的方式展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同时让学生画出烟雾运动示意图,让学生们思考烟雾的运动是否正确,为接下来要讲的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做铺垫。
教师活动3
展示A、B两地受冷和受热状况图,引导学生思考:
比较A、B两地温度的高低,说出A与A的上空,B与B的上空气流的垂直运动。
根据A、B两地垂直运动思考A与A的上空,B与B的上空气压的状况,并分析四个地点气压的大小关系。
3、思考A、B之间和A的上空与B上空水平运动方向。
学生活动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得出
A温度高,B温度低,说出A与A的上空气流垂直上升,B与B的上空气流垂直下降运动。
A处形成低压,A的上空形成高压;B处形成高压,B的上空形成低压。
气流从B流向A,从A的上空流向B的上空。
活动意图说明:
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