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解读PPT课件.pptx
中国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解读主讲人:XXX2025.5
CONTENTS目录肠外营养治疗概述01肠外营养治疗的营养方案04肠外营养治疗的监测与调整07肠外营养治疗的未来展望10肠外营养治疗的时机02肠外营养治疗的输注方式05肠外营养治疗的特殊人群08肠外营养治疗的途径03肠外营养治疗的并发症防治06肠外营养治疗的临床实践建议09
01肠外营养治疗概述
肠外营养的定义肠外营养(PN)是指通过静脉途径向机体提供营养素,以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一种营养支持方式。
它是重症患者医学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肠内营养禁忌或不足时发挥关键作用。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现状重症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30%~50%,可导致总住院时间及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感染、ICU获得性肌无力等并发症显著增加。
合理规范的PN可改善重症患者的临床预后。肠外营养治疗的目标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肠外营养的定义与重要性
02肠外营养治疗的时机
对于存在高营养风险或严重营养不良的重症患者,应在不能耐受肠内营养(EN)时才启动PN。
在未尝试所有优化EN耐受性措施前不应启用PN。不能耐受肠内营养时启动PN2022年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指南建议重症患者入ICU7天内给予PN或EN均可接受。
专家共识推荐对于存在高营养风险或严重营养不良的重症患者若有EN禁忌证,则入ICU3~7天启动PN。入ICU3~7天内启动PN既往研究表明,与PN相比,早期EN可降低重症患者感染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早期肠内营养的优势高营养风险或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的PN启动时机
肠内营养未达标时启动补充性肠外营养近期一项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共6731例低营养风险重症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大多数患者从第3天开始使用补充性肠外营养(SPN)且持续治疗6~8天,其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未使用SPN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另一项多中心RCT显示,给予入ICU第8天EN未达标的低营养风险患者SPN,其存活率较高,ICU住院时间较短,感染发生率较低。入ICU1周后EN未达标的处理鉴于EN和PN各有利弊,在EN未基本达标的情况下,应在EN基础上给予SPN。
超过7天热量仍未达标的重症患者容易出现明显的营养状况恶化,并对临床结局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建议对入ICU7天后EN仍未基本达标的重症患者给予SPN。
专家共识:对于低营养风险的重症患者,若入ICU1周EN的摄入量仍未达到目标热量的60%~80%,则推荐启动SPN。低营养风险患者的PN启动时机
03肠外营养治疗的途径
不受营养液成分限制PN输注途径的选择主要考虑预期给药持续时间、PN配方和患者血管条件等因素。
经中心静脉导管或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的优势是不受PN营养液成分、pH值、渗透压或体积的限制。外周静脉输注的适用情况外周静脉的脆弱性限制了PN的持续时间和成分,但有研究表明,当PN营养液配方中氨基酸浓度<5%、葡萄糖浓度<10%、渗透压<900mOsm/L且PN支持时间短暂时,选择外周静脉输注是安全的。
当PN治疗时间短且营养液配方浓度和渗透压不高时,也可选择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推荐作为重症患者PN首选途径因此推荐重症患者优先选择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作为PN的输注途径。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的优势
04肠外营养治疗的营养方案
间接能量代谢测定的重要性有研究显示,通过对重症患者定期进行间接能量代谢测定,制定动态且个体化的营养目标,能显著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目前大多数学者和主要营养学会的指南均推荐采用间接能量代谢测定患者实际的能量消耗值,作为机体能量目标需要量的依据。蛋白质供给的重要性足量的蛋白质供给对患者预后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症患者因高分解代谢导致体质量和肌肉快速丢失,这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在提供足够适当能量的前提下,适当的氮补充可起到纠正负氮平衡、修复损伤组织及合成蛋白质的作用。蛋白质供给量的建议2016年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指南建议每天补充蛋白质1.2~2.0g·kg?1·d?1。
2018年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指南则建议目标蛋白量>1.3g·kg?1·d?1。非蛋白热量和蛋白质供给
重症患者摄食能力受限,微量元素摄入减少,体内微量元素常明显不足;重症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对微量元素的需求明显增加;重症患者常合并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及行CRRT等治疗,导致微量元素消耗大大增加。
因此,建议在PN营养液中补充微量元素,并建议以复合制剂的形式通过配制流程添加。微量元素补充的必要性营养不良患者接受PN治疗时容易出现再喂养综合征,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硫胺素(维生素B?)等的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