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解读PPT课件.pptx
中国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解读202X汇报人:XXX2025.5
目录CONTENT肠外营养治疗的必要性与现状肠外营养治疗的启动时机肠外营养治疗的调整策略肠外营养治疗的特殊问题处外营养治疗的临床实践与展望05
肠外营养治疗的必要性与现状01202X
营养不良的高发率与影响重症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30%~50%,显著增加总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
营养不良使感染、ICU获得性肌无力等并发症风险大幅上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肠外营养的重要性肠外营养是重症患者医学营养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可满足患者特殊生理需求。
合理规范的肠外营养治疗能显著改善重症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病死率。国内外指南的推荐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在肠内营养禁忌或不足时,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或补充性肠外营养治疗。
这些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具体实施仍存在诸多争议和挑战。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现状
制定背景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存在诸多争议,如启动时机、方法、成分及剂量等。
为规范临床实践,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召集专家制定了该共识。制定过程与依据基于GRADE证据质量分级标准,以问题为导向,总结循证医学证据。
经过40位专家评分,形成具有较高权威性和指导性的专业建议。意义与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有助于提高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化水平。
有助于减少因营养治疗不当导致的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成本。专家共识的制定背景与意义
肠外营养治疗的启动时机02202X
01与肠内营养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但在某些情况下无法耐受。
当患者不能耐受肠内营养时,应考虑启动肠外营养,以满足营养需求。03专家共识与推荐强度专家共识推荐入ICU3~7天启动肠外营养,推荐强度为(8.0±1.3)分。
这一建议综合了多项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02具体启动时机对于存在高营养风险或严重营养不良的重症患者,应在不能耐受肠内营养时启动肠外营养。
在未尝试所有优化肠内营养耐受性措施前不应启用肠外营养,以避免过度依赖。高营养风险或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的启动时机
研究数据支持近期一项纳入6731例低营养风险重症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大多数患者从第3天开始使用补充性肠外营养且持续治疗6~8天,其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未使用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另一项多中心RCT显示,给予入ICU第8天肠内营养未达标的低营养风险患者补充性肠外营养,其存活率较高,ICU住院时间较短,感染发生率较低。具体启动条件对于低营养风险的重症患者,若入ICU1周肠内营养的摄入量仍未达到目标热量的60%~80%,则推荐启动补充性肠外营养。
这一标准既考虑了患者的营养需求,又避免了过早使用肠外营养可能带来的风险。专家共识与推荐强度专家共识推荐在上述条件下启动补充性肠外营养,推荐强度为(7.9±1.5)分。
该建议为临床医生在面对低营养风险患者时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低营养风险患者的启动时机
肠外营养治疗的调整策略03202X
尽管缺乏循证证据支持,但基于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特征,对于病情逐步稳定的重症患者,一旦其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应逐渐增加肠内营养。
同时,为了避免过度喂养,应逐渐减少肠外营养,以实现营养治疗的优化。01调整原则当肠内营养达到目标热量的60%~80%且耐受性良好时,应考虑停用肠外营养。
在调整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理反应,确保调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02具体调整方法专家共识推荐逐渐增加肠内营养并降低肠外营养比例,直至全肠内营养供能,推荐强度为(8.4±1.2)分。
这一建议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平衡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使用。03专家共识与推荐强度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后的调整
不同输注途径的特点外周静脉的脆弱性限制了肠外营养的持续时间和成分,但当营养液配方中氨基酸浓度<5%、葡萄糖浓度<10%、渗透压<900mOsm/L且支持时间短暂时,选择外周静脉输注是安全的。
经中心静脉导管或外周中心静脉导管输注的优势是不受营养液成分、pH值、渗透压或体积的限制,更适合长期或复杂成分的肠外营养输注。推荐的输注途径推荐重症患者优先选择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作为肠外营养的输注途径。
当治疗时间短且营养液配方浓度和渗透压不高时,也可选择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专家共识与推荐强度专家共识推荐优先选择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推荐强度为(7.7±1.4)分。
这一建议综合考虑了不同输注途径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肠外营养输注途径的选择
010203有研究显示,通过对重症患者定期进行间接能量代谢测定,制定动态且个体化的营养目标,能显著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因此,目前大多数学者和主要营养学会的指南均推荐采用间接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