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诊断与治疗.ppt
精神分裂症诊断与治疗;描述性定义
精神分裂症的命名与分类
疾病总体特征和病症
ICD-10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相关问题
病症与危险性评估;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起病多隐袭〔少数患者急性发作〕,病程多迁延;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可伴有认知功能损害,一般无意识障碍。;1857法国More:早发痴呆
1874德国Kahlbaum:紧张症
1871Hecker:青春痴呆
1896克雷匹林:早发性痴呆
1911布鲁勒:精神分裂症
1980T.Crow:I型和Ⅱ型;偏执型
紧张型
青春型
单纯型
未分化型
精神分裂后抑郁
残留型;;阳性病症;;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
几种病因学假说与研究进展
遗传、神经生化病理、环境因素、神经发育异常
精神病
重性精神病的“代表〞
幻觉/妄想/精神运动兴奋与抑制;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一级亲属同患危险率约为4%~14%,是一般人群的10倍
双亲均患精神分裂症,子女患病危险率40%以上
二级亲属中,患病危险率约高于一般人口的3倍
国外:单卵孪生的同病率较双卵孪生子高4-6倍
6%~73%/2.1%~12.3%
候选基因与基因扫描研究;;环境中的生物学因素
母孕期病毒感染/孕期和围产期合并症
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低经济收入、早年生活应激、家庭
人格开展
;
;〔四〕病因假说4-大脑病理机制;1、神经发育异常;goodneuronalselection;badmigration;正确连线;3〕错误连线;;3、神经退行性变--细胞死亡;全球终生患病率约3.8‰~8.4‰
全国1982年、1993年调查结果终生患病率
5.69‰—6.55‰
浙江省〔2001〕和河北省〔2004〕调查终生患病率为6.62‰
时点病率分别为3.0‰,5.46‰;50%左右的患者在20-30岁起病
国内调查80%左右在16-35岁
偏执型起病约32-35岁;单纯型平均22岁
2/3慢性或亚急性起病
少数患者急性起病
;多数慢性迁延/局部间断发作/少数自然痊愈
1994年-1996四川新津县农村调查结果为例
查出510例,其中30%〔156例〕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70%〔354例〕接受过治疗
从未治疗者和接受治疗者的临床痊愈分别为9.6%,31.1%
约2/3患者残留明显的精神病性病症;起病形式、病程、诱因
病前性格与社会功能
家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注度
首次治疗时机与效果、维持治疗的时间与依从性
;以特征性的思维和知觉歪曲、情感不恰当或迟钝为总体特点
深层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被他人洞悉或共享
自然或超自然的力量以奇特方式影响自己
自己成为周围所发生一切现象的中心
典型的思维障碍表现为〔在正常精神活动中受到抑制的〕某一整体概念的外围或无关特征被放在首要位置—〔如:隐喻思维、思维松弛〕
听幻觉很常见;前驱期的非特异性表现:情感和行为病症多见
焦虑、易激惹、睡眠障碍;认知障碍、注意障碍
多疑、怪异思维、行为和性格改变、社会退缩
持续时间可能几个月甚至数年
前驱病症的三种开展形式
非特异性变化?特异性的精神病前病症?精神病
特异性变化?对此变化的神经症性反响?精神病
前哨综合征:前驱病症自动缓解,并不开展至精神病;*;2.思维联想障碍—特征性的障碍;3.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定义〕;4.感知觉障碍;5、情感障碍;6.意志与行为障碍;7、-紧张综合征;七、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一个月或以上时期的大局部时间内确实存在〔a〕—〔d〕中至少一个病症〔如不明确,那么至少需要两个〕;或者分别来自〔e〕—〔h〕中至少两组病症中的两个病症
要诊断单纯型,那么要求(i)项病症持续存在至少一年,并有〔h〕中的病症〔如情感冷淡、言语贫乏〕;a)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或撤走或播送
b)涉及躯体或四肢运动或特殊思维、行为、感觉的被影响、被控制体验,或被动妄想;以及妄想性知觉
c)对病人的行为进行跟踪性评论,或彼此对病人加以讨论的幻听,或源自身体某一部位的其他类型的幻听
d)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其他类型的持续性妄想—〔即:荒唐离奇的妄想〕;;首先排除严重脑病、癫痫、或药物中毒或药物戒断状态
存在广泛情感病症时,就不应作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除非精神分裂症的病症早于情感病症出现
精神分裂症的病症和心境障碍病症同时出现且程度均衡,应诊断分裂情感性障碍;发生在精神分裂症“余波〞中的抑郁发作,很少到达重度抑郁发作的程度。抑郁病症可能是疾病的组成局部,也可能是患者在病症控制后出现的心理反响,亦或抗精神病药引起
a)过去一年内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b)依然存在某些精神分裂症病症〔阴性病症多见〕
c)至少符合抑郁发作的病症学标准
如果不存在任何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