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诊断与治疗进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程度 1)初级认知功能损害:涉及注意保持,感知觉,简单学习记忆,运动协调等基本认知功能。 2)中级认知功能损害:涉及计划,整和,决定和监控,无关刺激抑制等。执行功能属于此类。此类功能是完成社会适应,生物发展的基础,是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的损害,是素质性指标。 3)高级认知功能损害:涉及思维联想、逻辑推理、情感、意志活动等过程、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在分裂症中以精神症状形式得以表现,是属于广义的认知功能损害。 神经心理学研究 1)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表现为广泛认知功能损害的疾病,损害范围涵盖多个认知领域. 2)不同疾病状态、疾病类型、不同的发展阶段、认知损害的侧重不同. 3)药物、老化、合并疾病也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 精神病学研究 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可以被粗略的分为两类:社会认知损害和神经认知损害。 1、神经认知损害表现:语言、学习记忆、注意警觉、执行功能、运动和视空间、信息处理速度、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障碍。是该疾病的内表型之一,是精神分裂症的素质性指标之一。 2、社会认知损害表现:感知并对他人意图或者倾向做出反应的认知过程,涉及人们如何推测他人的想法和意图及推测过程中对各种情景因素的权衡。其中包括心理理论、社会知觉、社会知识、归因偏见和情绪加工五个方面。可能是一种稳定的素质性缺陷。 高危人群的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发现,高危人群和精神分裂症未患病的亲属中也存在认知损害,只是损害程度较患者轻。 对精神分裂症风险综合征神经认知功能研究的一项综述表明,精神风险综合征的人群也存在广泛的神经认知损害,程度为轻到中度,其中损害越重的患者日后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越高。 神经认知损害可能对患者的功能结局有预测作用。研究分别提示:注意、工作记忆、信息处理速度等认知领域的表现可预测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 综上所述,神经认知损害是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的重要表现,与传统上的阴性和阳性症状等相比,该症状更接近疾病的根本。因此,无论是从临床还是科研的角度,精神分裂症神经认知损害都是值得我们十分关注的。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进展 以往,人们在分裂症的治疗过程中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症状的控制上,现在更加强调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职业功能的康复. 从只对病忽视人转为既对病又更重视人的观念转变. 从简单的强制性治疗转向强调提高患者及其亲属对治疗的依从性转变,以保证全程治疗的目标得以实现. 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疾病预后的观念普遍增强. 全病程治疗和提高依从性原则的确立,推动了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显著优势已逐步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线治疗药物. 精神和躯体疾病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76% (10) 0.25-10 12 评估非精神障碍患者的依从性(微电子监控) 65% (18) 1.5-12 10 对抗抑郁剂的依从性 58% (19) 3-24 24 对抗精神病药物的依从性 依从率 (SD) 跟踪时间 (月) 研究的数量 Cramer JA, Rosenheck R. Psychiatr Serv. 1998(Feb);49(2):196-201 治疗进展 200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中明确提出急性期和稳定期的治疗均建议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建议在特殊的临床状况中使用,如紧张症、焦虑和激越时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用于合并抑郁和强迫症状时,反复、严重的敌意和攻击可合并使用心境稳定剂,但这些合并使用均需要监测其不良反应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世界生物精神病学联盟2012年的指南提出在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治疗期,尽管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减少患者的失眠、行为紊乱,但长期使用可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总之,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仍然是目前世界广泛认可的药物治疗原则。对于急性发作,特别是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目前的首选。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在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中常倾向于使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这不符合国际各国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中推荐的单一药物治疗原则。 有关联合治疗的研究则更多设计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抑郁、认知功能、物质滥用、睡眠障碍等方面;或者是抗精神病药合并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等其他治疗方法。因此,联合用药应当掌握适应证,并用时注意其导致的不良事件增加。 1、常见两种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氯氮平+舒必利、氯氮平+氨磺必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利培酮。 2、抗精神病药和其他药物联合治疗 ①抗惊厥药 如丙戊酸盐。 ②抗抑郁药 如舍曲林治疗精神病后抑郁,氟伏沙明治疗伴有强迫症状的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