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作文 “为什么要读古诗文”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作文“为什么要读古诗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文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诗文在不少学生的写作中越来越成为装饰品了:举例论证必是三个“君不见”导入,联系现实言必称“揆诸当下”,结尾呼吁必引“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种现象不仅在写作中出现,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那么,在当下,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古诗文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有三层内容:第一层,列举现象。通过列举当下学生写作中暴露出的几种现象——“必是”“必称”“必引”等,说明不少学生写作时,仅把“古诗文”视为文章的装饰品,模式化、趋同化地使用在他们的作文中;第二层,通过一句引导语,将此类现象由学生写作领域延伸到了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从而引发大家的广泛思考;第三层,由现象思考到本质探究。结合当下,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而思考学习古诗文真正价值之所在。
写作时,同学们可根据题目启示,围绕学习古诗文的价值来谈,从问题出发,结合材料中的现象,反思将古诗文做装饰品,模式化、概念化地使用古诗文等弊端,关联“现实生活”、体现自己的“联想和思考”等。
虽然这道题的任务很明确,探讨学习古诗文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材料本身却有很多的限制和引导性表达,如“当下”“究竟”等词语,说明我们现在不是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不是没有强调和引导,而是让学生思考虽然在学习古诗文,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古诗文的价值,甚至还走向了歧途或极端。结合材料中提到的学生写作中暴露的问题,以及材料中刻意将这一现象普遍化的话语引导,均旨在明确提示本次作文的写作导向。
佳作展示
品读颂文悦纳美好
为什么要读古诗文?因为它本身就很美。然而,在当下,太多人无法真正领略它的美。
他们以为在作文里生硬地写上三个“君不见”,突兀地用上三联诗句,硬套一句“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便能彰显自己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底蕴。其实不然。古诗文用得好是锦上添花,用不好就是东施效颦了。古诗文之用不在于给作文或者演讲、报告、谈话镀个金,显得很有文化,而是在于真正的浸润于心。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古诗文亦是如此。
古诗文之美,美在字斟句酌的诗文。
不必说由“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凝练而成的“推敲”一词。千百年来,诗词佳句中有无数“炼字”令人仔细咂摸、拍案叫绝。它可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空”,还可以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举”,“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汉语之美,美在遣词造句,美在精雕细刻,美在匠心独运。“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诗文的文字之美,体现了中国文人锤炼语言,咬文嚼字的精益求精与不懈追求。
古诗文之美,美在言志抒怀的诗情。
读《短歌行》,品曹操感叹人生苦短、功业未就的遗憾;读《琵琶行》,品白居易因遭谗被贬、沦落江州的无奈;读《声声慢》,品李清照国破家亡、丧夫漂泊的苦闷;读《答司马谏议书》,明王安石力排众议、坚持变法除弊的责任担当;读《陈情表》,叹李密暂不奉诏、坚定侍奉祖母的拳拳真情……每一篇古诗文,都拥有遗世独立的美好,每一份诗情都值得我们诵读传唱。它不仅穿梭千年激荡起情感的共鸣,更潜移默化地滋养我们的内心。
古诗文之美,美在独一无二的诗人。
古诗文浓缩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人生。或许是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金龟换酒却终被赐金放还的李太白;或许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紧皱着眉头把大唐的泪水与哭声写成史诗的杜子美;或许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用生活中细小而具体的快乐去抵御苦厄的苏子瞻;或许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终日流连于秦楼楚馆却深藏勤政爱民之心的柳三变……每一位诗人的故事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史诗传奇。今天的我们也在诵读古诗文中,不断领略、感悟、瞻仰他们跌宕起伏而又意义非凡的一生。
在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首诗词成为传奇,我们就会从古诗文中嗅出旧年的芬芳。
小楼听雨听诗文?云海乘风乘古今
岁月泼墨,星河流转,古诗文走过三万里的荒草丛生,走过八千年的风雨激荡,来到我们眼前,仍旧带着来自远古的幽香。然而,当代的我们已然将其视作华丽的装饰品。诚可悲哉!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枝头树底见活精神。若是仅为了所谓的高雅与格调,便是于卖花担上看桃李,窥不见枝头蓬勃欲绽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应当汲取诗文的内在精神,而不是浅薄地欣赏其远山芙蓉、雨后新荷般的姣好面容。
读古诗文,传承文人墨客经历世事后的智慧与精神。
“阿房宫与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