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语文新课标必背篇目《爱莲说》知识点通关练习.docx
一、考文言实词
(1)可爱者甚蕃: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3)濯清涟而不妖:洗;
(4)濯清涟而不妖:艳丽;
(5)中通外直:贯通;
(6)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7)陶后鲜有闻:少;
二、考文言虚词
(1)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相当于“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相当于“的”;
(2)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3)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
(4)何:
同予者何人: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三、考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2)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适当;
四、考一词多义
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香远益清:清芳;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凄清;
清风徐来(《核舟记》):清爽,寒凉;
回清倒影(《三峡》):清波;
五、名句名篇默写
(1)无论处于怎样的成长环境,我们追求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不能改变,正如《爱莲说》中所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爱莲说》中,周敦颐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对莲的品格的赞美和对人类美好精神境界的追求。
(3)《爱莲说》中表现君子行为刚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品格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分别从嗅觉、视觉角度写莲花气味芬芳、洁净挺立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爱莲说》中,作者评价牡丹的句子是:花之富贵者也。
(6)《爱莲说》中,作者写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高频问答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不难看出,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雅致,坚强纯洁,正直达,庄重质朴的美好品质。
(2)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从污秽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坚持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尤其是个人无法选择环境时,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就显得尤为可贵和无比重要。因此,我们今天也需要努力追求“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3)《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拜金主义者贪图富贵、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行为令人都夷、厌恶,他们“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七、对比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②无所,故称瑞③耳。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亭亭净植:竖立;???
(2)宜乎众矣:应当/应该;
(3)而名之不可:说出;???
(4)莫能肖也:酷似,逼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蔓,不旁生枝茎。
(2)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它的香气似有似无,时断时续,飘渺紫回,它的清纯凭借情致韵味胜出。
3.甲文题为《爱莲说》,作者却花笔墨写牡丹和菊花,请分析其用意。
以“牡丹”反衬“莲”,(答对比也可)体现作者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以“菊”衬托“莲”,表明作者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表明了作者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操守和正直品格的人生态度。
4.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在“香味”方面,莲“A香远益清”,而兰却“氲氲无所”;在“品格”方面,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兰却“B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请用原文语句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