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过传统节日的范文.docx
三年级下册过传统节日的范文1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不过我最喜欢的是清明节,这不,今年的清明节又到了。
清明节那天早上,爸爸妈妈带我去给我爷爷的哥哥扫墓,我坐在车上感觉无聊,就让妈妈告诉我清明节的来历。妈妈告诉我古时候有一个晋文公,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就让一个名叫介子推的人去帮自己治理国家。果然不久自己的国家就灭了一个小国。介子推帮助国王国家强盛后就回山了。国王还想让介子推继续帮自己,可是介子推不愿意,带着老母亲到山上隐居,于是国王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结果介子推还是不肯出来,被活活烧死了。国王很难过,说:“以后在这一天不可以放火,吃东西只能吃生的。”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因此,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成了一种传统节日。
妈妈讲完这个传说,车也到了墓地。我们下了车,我发现了有很多坟墓。妈妈带我来到了大爷爷坟前,爸爸用打火机烧了一些冥纸,又点燃了鞭炮,不一会儿,纸烧完了,妈妈让我跪下来磕头祭拜先人。爸爸跪下来拜了几拜,当时我发现在场的人都哭了,我们跪拜后,便一人拿一朵花,一朵一朵地给大爷爷墓上放上花。不一会坟墓上就插满了花。当时我没事干,于是我到大路上走走,看着一座座坟墓,我不禁低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扫墓回来的路上,妈妈说:“鸟语花香的季节,我们在此踏青吧。”于是我们又去了公园玩。我们在那里放风筝、打羽毛球,玩得很开心。妈妈又在河边折了几根柳枝。妈妈说:“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把柳条插在门上,寓意着驱邪避邪。”
我爱清明节,更爱传统节日。我一定要把这些传统节日习俗记在心间,永远继承下去。
三年级下册过传统节日的范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才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谚语。
清明节原来叫踏青节,它是每年阳历的四月五日,这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所以人们就出来游玩。后来由于踏青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扫墓的日子,慢慢的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踏青节就改名成了清明节。
每当快到四月时,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去给已经不在这个世上的亲人去扫墓烧纸。到了墓地,妈妈把墓碑擦干净,爸爸打扫墓地上的杂草,爷爷点燃了几根烟放在墓碑上,奶奶则拿出水果鲜花摆在墓前。爷爷和爸爸拿出纸钱开始烧,嘴里还说着什么,我们全家一起跪下祭拜了先人,神情都很严肃。每次回去时,望着绿油油的麦田,爸爸给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妈妈还从不远处小河边的柳树上抽了两根枝条,编成圈戴在我和妹妹的头上,我和妹妹美滋滋地跑开了。
扫墓回来后,爸爸开车带我们去公园里踏青。我们带着风筝去放,风筝飞得又高又远,望着飞远的风筝,我们欢呼着。我带着妹妹又去荡秋千,妹妹坐在上面我来推,秋千荡得很高,妹妹开心地哈哈大笑。妹妹让我坐在上面,说她要来推,妹妹用力地推,秋千却只动了一点点,我得意地望着妹妹,妹妹不服气,瞪着眼,鼓起腮帮子,小脸憋得通红,用力地推着。望着妹妹的傻相,我忍不住捧腹大笑。
清明节是一个悲喜交加的节日,有扫墓的悲伤,又有踏青的快乐,我爱这个传统节日!
三年级下册过传统节日的范文3
寒假一晃,马上要迎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让我脑海里浮现了宋朝王安石写的这首古诗《元日》,以前我们只知道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贴对联,放鞭炮等,但不知道春节的由来,现在通过学习我来告诉大家吧。
春节:一年之首,万象更新,春节也叫农历新年,是一年的开始,当然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又称新春,新岁,新年等,在口头上又可以称为过年,过大年等,是不是有好多名字呀,春节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和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贺新春的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大都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当然是丰富多彩,带有各地浓郁的地域特色,更是凝聚着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你现在知道春节的这个节日了吧!
我还了解了其他的传统节日,比方说元宵节看花灯,清明节去先人墓前去祭扫,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七月七牛郎织女来鹊桥约会,八月十五中秋月又圆,吃月饼,九月九日重阳节敬老,爱老,登高踏秋赏菊等等,习俗随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具特色。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让我广泛地了解了这些节日为什么会在特殊的日子里出现,更让我增强了对民族的自豪感,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