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进+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pptx

发布:2025-05-07约3.24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三二轮专题二主题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进【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导入观看视频并结合所学,概括推动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与疆域拓展的主要方式。

时间民族关系边疆管理机构措施专门管理机构其他措施秦朝典客、典属国北:逐匈奴、修长城南:南(征)抚夷越无北:置九原郡;南:置南海、桂林、象郡。汉朝大鸿胪北:匈奴,和亲-战争;东北:灭卫氏朝鲜,设汉四郡;西—西域都护府;东北—设护乌桓校尉1、西部—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管理;2、边疆:屯戍政策魏晋民族交融(原因: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的开发)隋朝礼部鸿胪寺1、北:突厥、吐谷浑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2、南:册封冼夫人;加强对岭南各族统治无1、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2、加强与流求联系唐朝礼部鸿胪寺1、西北: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2、西南: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3、南:加封南诏王,南诏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加强管理;通过册封、和亲等形式密切与吐蕃、回纥、突厥、南诏、渤海等政权的关系宋朝先后与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长期并立。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交融没有中断过。元朝宣政院行汉法;四等人制宣政院1、设宣政院管理西藏2、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3、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明朝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1、北:修长城、置“九边”2、辽东、宣府、大同: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贸易:3、西藏:封西藏僧俗领袖,任用藏族上层人管理西藏;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1、奴儿干都司(黑龙江流域)2、羁縻性质都司(西藏)1、东北、西北:设都司、卫、所2、西南:设土司;清朝理藩院北方: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控制。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安置土尔扈特部;西部: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理藩院1、西南:“改土归流”。2、东南:治理台湾,设府归福建3、东北:反击沙俄,签《尼布楚条约》经济交流政治互动文化整合

多维探究经济交流——互市互通,共生共荣1.(2024·安徽·高考真题)《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方式:屯戍、对南方经济的开发、互市、榷场、马市、茶马贸易等

经济交流——互市互通,共生共荣2.请依据材料,分别概括汉代屯戍政策与明代茶马互市政策的影响。材料1: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仅在公元前119年就一次性移民70余万人;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2:通过所谓的“茶马贸易”,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的供给,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杜君立《历史的慰藉》多维探究

经济交流——互市互通,共生共荣茶马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互动屯戍农耕经济模式的移植屯田生产促进边疆开发军事防御维护统治互补互利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向心力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认识:经济互动是促进民族交融、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应重视区域经济协调与民族间交流合作,方能实现民族和谐与国家长治久安;当代民族政策应延续“互利共赢”传统,以发展促团结。多维探究

政治互动——因俗而治、制度创新3.(2022.1?浙江高考?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4.右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元朝地理方位示意图。下列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对应正确的是()A.①由宣政院管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