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知识清单.docx
PAGE
PAGE1
散文阅读知识清单
结构
(一)不同散文行文思路
类别
行文思路
写景状物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
写人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议论说理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二)线索的类型及其作用
类型
阐释
作用或效果
时间(时线)
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特殊方面: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③时空线有使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地点(地线)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物象(物线)
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物象展开行文
人物(人线)
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组织行文
感情/心理(情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来组织行文
事件(事线)
以某个中心事件为中心组织行文
[特别提示]
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两条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
例:课内衔接:
篇名
文体
行文思路
行文线索(有的文本不止一条)
《荷塘月色》(必修上册)
写景散文
先从内心不宁静出门走走写起,再转到路上及荷塘景色,接着联想过去采莲事,最后回到家中
游踪线索/空间变换(地线)/时间变化(时线)/感情变化(情线)
《我与地坛(节选)》(必修上册)
议论说理散文
先写“我”在地坛中的观察思考,再写“我”对母亲的感性认识
双线:“我”与地坛的关系、“我”对地坛中的人(母亲)的认识
《记念刘和珍君》(选择性必修中册)
写人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为何要为刘和珍写纪念文章)→写人记事(写与刘和珍有关的事)→抒发情感(总结“刘和珍们”的价值意义)
悲愤之情(情线)
二、技巧
散文常见构思技巧
散文行文构思的常见技巧及其效果或作用:
技巧
阐释
效果或作用
开篇点题
开门见山,或以景开篇,或以故事、引文开篇
照应标题,引出下文,概述全文的思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铺垫、照应
前文的描写或叙述为抒情或议论作铺垫;描写或叙述前后勾连为照应
抒情或议论顺畅自然,符合情理上的逻辑;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过渡、起伏
承接上文的概括,引出下文的叙写为过渡;叙事的一波三折,或表达方式的转变为起伏
脉络自然流畅,富有变化,增强文本的变化
抑扬结合
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上下文形成对比和反差
突出所写的对象,以达到鲜明或出人意料的效果
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片段或细节为点,两者相互映衬
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物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虚实结合
所谓“实”,即所见、所闻;所谓“虚”,即所感、所想。由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联想和想象,借此表达情感或思想
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添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以小见大
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深刻的主题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富有意味
的结尾
戛然而止,或以景结情,或以议论和意味深长的抒情结尾
点明主题,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余味悠长,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例:课内衔接:
问:必修上册《荷塘月色》中,描写“追忆六朝采莲的场景”有何作用?
答:《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追忆六朝采莲热闹美丽的场景,富有生命活力(内容上);作者借助这些描写,表达了对自由无忧生活的向往(主旨上);同时,这种追忆也与现实生活的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构上),突出了作者的失落与孤寂(情感上)。
散文的构思类题目
(一)散文线索作用分析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梳理行文思路的重要参考。时空、人物、事物、事件或某种情感等,都可以作为散文的线索。原本散漫的材料就是靠线索才连缀成文的,“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是散文一个重要的特征。高考命题有的直接明确某事物是文章的线索,有的说某事物是文章的文眼,有的说文章是围绕某个内容展开的,其实质都是考查文章的线索,并且高考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线索的类型及作用”见本讲第1课时,下面重点讲一讲寻找并确定线索的方法:
体裁猜“线”
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
标题判“线”
有的标题即线索
时空连“线”
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往往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以物求“线”
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