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凑十法教案例文.docx
一年级数学凑十法教案例文
老师撰写教案不仅仅是要表达老师怎么教的问题,还要把重点放在学生上,要从学生的角度启程,产生导向作用,表达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今日我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最新一年级数学凑十法教案例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一年级数学凑十法教案例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拔萝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根底上支配的。教材先供应了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教材中供应了四种计算方法(并非让学生全部驾驭,学生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在学了加法计算之后,让学生试着计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个萝卜?”以促使学生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上去。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
教学目标:
(1)自己探究101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从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得出减法的计算方法,造就初步的学问迁移实力。
教学重点:
开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在理解图意的根底上,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展计算,表达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二、说教学法
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学问作为根底,有一小局部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洁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在本节课中,力图表达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承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方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展。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画,是一个好听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二)探讨。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研组材料公开课说课稿20xx.3.302生:我知道了黑兔拔得多,白兔拔得少。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我想知道,两只兔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生:黑兔比白兔多拔了多少个?生:白兔比黑兔少拔了多少个?(老师将生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探究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的咱们已经解决了,这儿还有三个问题(指黑板),咱们来解决“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问题。怎样列算式呢?
生:36+23=?(有的学生已报出结果。)师: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同学自己想方法计算36+23
的结果,可以用小棒、算盘、练习本等。(学生动手探究,老师巡察,对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帮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A: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我在左边摆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边摆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数一数,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拨计数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拨了3个珠子,在个位拨6个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F: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边列竖式边说),先写一个加数36,再写其次个加数23,并把加号写在其次个加数的左边,写好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计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师:很好。在列竖式时必需要留意,两个加数中个位的两个数上下要对齐,十位上的两个数也要对齐。然后再计算:个位上6+3=9,把9也写在个位上,和上面对齐,十位上3个10加2个10是5个10,5写在十位上,和上面对齐。
师:以上四种方法: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列竖式,你认为哪种最简洁?生A:我认为列竖式简洁。生B:我认为口算简洁。
(四)探究类推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刚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两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
教研组材料公开课说课稿20xx.3.303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四个人共同去解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并探讨解决问题。小组长汇报:
组A: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萝卜,我们的算式是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