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教案.docx
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12页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教案
课题
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课时
第1课时
教材
分析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本框是本课第二框,是本课落脚点。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主要探讨了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美德教育的主流活动是道德模范的评选,它的评选方向和类别有五个方面,本框就从这五个方面做了一定的引领。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知道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能从多方面分别说出一些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一般要求,身体力行的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学情
分析
道德、人格是非常抽象的东西,人类道德和人格的教育需要以一定的载体作为依托,其提高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将德育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教育内容,产生的只能是空洞的教育,甚至是“假、大、空”的教育。要在智育中潜移默化德育,也就是以知识和逻辑的美来引导学生。载体可灵活多变,如以知识或情感为载体,进而强化意志,促进行动。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调动学生情感,明确道德观念,深化强化意志,交流促进行动。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寻找身边的“中国好人”,分享他们的事迹,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道德修养: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对个人修养的积极作用,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
健全人格: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积极的影响,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责任意识:知道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位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积极的影响,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合理
引入
【生活观察】教材第68页。
问题:1.寻找身边的“中国好人”,分享他们的故事,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答案示例:捐出百万元资助困难学子的教授伉俪李安昌、曹璎珞;防汛巡查中为勇救落水者不幸牺牲的乡镇干部朱如新;19年照顾植物人工友及其家人的车间钳工赵全喜;与歹徒搏斗献出生命的27岁基层民警武霖;照顾瘫痪亲人40余载的普通村妇何明兰……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孝老爱亲、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归纳总结】知识点1:践行中华传统美德(重难点)
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生活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生活观察的感悟,让学生能够在生活经验中观察、感悟、反思、总结。
核心
任务
任务一:教材第69页
问题:在新时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践行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
答案示例:①树立远大理想,立下报国之志,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
②勤学好问、夯实基础;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对自己负责,学会做事、身体力行,在做事中不断磨炼意志、锤炼品格。
④面对困难和挑战,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归纳总结】知识点1:践行中华传统美德(重难点)
1.做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不懈怠】的人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坚持操守不受外界的影响;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奋发图强】、刚健有为,【一个人有坚强的身体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断努力进取,不屈不挠】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教材深挖】
(1)一个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面对困难,乐观向上,遭遇灾难,坚强勇敢;才能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着追求。自强不息是人生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任务二:教材第69页,探究与分享。
问题:分享你身边敬业乐群人物的故事,谈谈他们的工作有什么社会意义。
答案示例:故事:①治沙人20余年扎根沙漠,让边疆变绿帮百姓致富——曾凡江。曾凡江一心扑在沙漠治理的前沿阵地,工作26年来,研发专利技术成果17项,极大改善了策勒县生态系统脆弱的现状,见证“沙进人退”变为“人进沙退”。他潜心研究,研究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为当地累计实现增收1000余万元。
②钢铁工人勇攀创新高峰,助力“中国制造”——陈科。从一名学徒到如今的工程师,陈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真谛,展现了中国工匠的卓越风采。在陈科的带领下,“陈科蓝领创新工作室”开展了260多项创新课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