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粤教版)第10课+岩石与矿物.pdf
四年级科学上册(粤教版)第10课+岩石与矿物
授课内容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四年级科学上册粤(教版)第10课岩石与矿物》在引导学生探索岩石和矿
物的世界,了解它们的形成、特点和用途。本课与课本紧密关联,通过对不同岩
石和矿物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课程内容涉及三
大板块:岩石的形成、矿物的特征和岩石与矿物的关系。教学实际中,将结合学
生生活实例,如常见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强调岩石和矿物在日常生活中的
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用性。此外,本课程还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
护,培养其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地球科学观念,深化以下核心素养:
1.掌握岩石与矿物的基本概念,提升科学认知水平;
2.培养观察、描述与分析岩石V物的实践技能,增强实证意识;
3.激发对地球资源的探究兴趣,形成珍惜与合理利用资源的价值观;
4.增进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他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充满
兴趣,具备一定的基础观察和思维能力。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岩石与矿物的认识
大多停留在表面,对它们的形成、分类和用途了解有限。以下从知识、能力、素
质及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
1.知识方面:
-学生己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生物、物理、化学等,但对地球
科学领域的岩石与矿物知识相对陌生;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常见的岩石和矿物有所接触,但往往缺乏系统的认识,
容易混淆不同岩石和矿物的特点。
2.能力方面: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描述和分类能力,但在具体操作中可能存在观察不细致、
描述不准确等问题;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需要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进
行探究。
3.素质方面:
-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热情,但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急躁、缺乏耐
心等情绪;
-学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意识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程引导他们注这些
问题。
4.行为习惯方面:
-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影响课堂学习效
果:
-部分学生合作意识较弱,需要培养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本课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以实际案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岩
石与矿物;
3.设计观察、描述、分类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提高
实践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鼓励他们在讨论、分享中相互学习,共同进
步;
5.渗透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意识,引导学生注自然资源的珍贵性,培养其
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结合学习者特点,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
1.教学方法:
a.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为学生讲解岩石与矿物的基本
概念、形成过程和特点,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b.讨论法:针对课程内容,设计相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他们
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c.案例研究: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的岩石与矿物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
例,深入了解岩石与矿物的实际应用。
d.项目导向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与岩石与矿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