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质量问题预防措施.pdf
钻孔灌注桩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一、孔壁坍陷
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钻进速度过快、成孔后待灌时
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孔壁坍陷。
防治措施:在松散易坍的土层中,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
变形,安放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连接时要加快焊接时
间,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不应大于3小时,
并控制混凝土的灌注时间,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
时间。
二、缩颈,即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造成原因:塑性土膨胀。
防治措施:降低钻孔速度,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
径。
三、钻孔偏斜,成孔后桩孔出现较大垂直偏差
造成原因:作业时钻杆垂直度未调垂直;地面软弱或软硬不均匀;
土层呈斜状分布或土层中夹有大的孤石或其它硬物等情形。
防治措施:作业前场地应进行处理,满足钻机施工要求。钻孔前
应调整好钻杆垂直度。进入不均匀地层、斜状岩层或碰到孤石时,钻
进速度应放慢。
四、桩底沉渣量过多。
造成原因:清孔不干净;钢筋笼吊放过程中,未对准孔位而碰撞
孔壁使泥土坍落孔底;待灌时间过长。
防治措施:钢筋笼吊放时,使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一致,
避免碰撞孔壁。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
50cm,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1.0m
以上,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溅除孔底沉渣,达到清除孔底沉渣
的目的。
五、钢筋笼上浮原因及处理措施
造成原因: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
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过大钢筋笼被混凝土拖顶上升;当混凝土灌至钢
筋笼下方时提升导管,如果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左右时,由
于浇筑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的上浮;由
于混凝土灌注过快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
已接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的握裹力,如此
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笼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
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升。
防治措施: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位准确,并与孔口固定牢固。加
快混凝土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或掺外加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
入钢筋笼时流动性变小。混凝土接近钢筋笼底端时,控制导管埋深
1.5~2.0m左右。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浇注的标高,
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3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
以上。当发生钢筋笼上浮时,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准确计算导
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面的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
可消失。
六、断桩产生原因及处理措施
造成原因:由于导管底端距孔底间距过大,混凝土被冲洗液稀释,
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形成混凝土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
凝固的混凝土填充;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导管密封不良,冲洗液浸
入混凝土,水灰比增大,形成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固;由于在浇
注混凝土时,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露出混凝土面,或因停电、待料
等原因造成夹渣,出现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的
现象;浇注混凝土时,没有从导管内灌入,而采用从孔口直接倒入的
办法灌注混凝土,产生混凝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坚硬,个别孔段
出现疏松、空洞的现象。
防治措施: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清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
况而定。
成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超过规范规定。灌注混
凝土前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次混凝土灌注量。混凝
土浇注过程中,应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高,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
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应有良好的
和易性和流动性,坍落度应满足灌注要求。在地下水活动较大的地段,
事先要用套管或水泥进行处理,止水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土。灌注混
凝土应从导管内灌入,要求灌注过程连续、快速,准备灌注的混凝土
要足量,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