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pptx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是现代心脏病学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演示文稿将详细介绍PCI的各项技术要点与临床考量。作者:
介绍PCI定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通过皮肤穿刺进入动脉系统的微创手术。临床重要性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核心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成功率与风险现代PCI成功率超过95%,但仍存在并发症风险需谨慎应对。
PCI适应症稳定性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要紧急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PCI禁忌症相对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左主干严重狭窄进行性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绝对禁忌症缺乏心脏手术支持(特殊情况除外)活动性出血严重合并症威胁生命
术前准备患者评估全面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重点评估心功能状态。影像学检查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病变位置、严重程度和介入方案。知情同意详细告知患者手术目的、过程、预期效果和可能风险。
手术器械选择导管指引导管:JL、JR、AL、AR等造影导管:Tiger、Pig-tail等根据冠脉开口形态和主动脉弓选择导丝普通导丝:用于简单病变中等硬度导丝:适合中等复杂病变硬头导丝:用于CTO等复杂病变球囊普通球囊:常规扩张切割球囊:用于钙化病变药物球囊:防止再狭窄
手术器械选择(续)裸金属支架金属支架骨架,经济实惠药物洗脱支架携带抗细胞增殖药物,减少再狭窄血栓抽吸导管用于清除血栓性病变旋磨导管用于处理重度钙化病变
穿刺部位选择穿刺部位优点缺点股动脉导管操作性好,适合复杂PCI出血并发症风险高,需卧床时间长桡动脉出血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导管操作性较差,不适合某些复杂病变尺动脉作为桡动脉备选通路穿刺难度大,并发症风险高于桡动脉
指引导管选择原则冠脉解剖根据冠脉开口解剖特点选择合适形状主动脉形态考虑主动脉根部宽度及弓形病变特点复杂病变需选择支撑力强的导管同轴性保证导管与冠脉同轴,减少损伤
常用指引导管类型Judkins型JL用于左冠,JR用于右冠。最常用的指引导管,不同号数适应不同主动脉大小。Amplatz型AL用于左冠,AR用于右冠。支撑力强于Judkins型,适合需要额外支撑的病变。EBU型专为左冠设计,提供卓越支撑力。弯曲处较短,操作性好,适合复杂PCI。XB型类似EBU但更柔软。提供良好支撑与同轴性,尤其适合经桡动脉途径。
左冠状动脉指引导管操作技巧JL导管插入导管顺时针旋转至左侧,缓慢推进至左冠口上方导管入口轻柔撤回,使导管自然嵌入左冠口造影确认少量造影剂确认导管良好同轴位置注意事项避免深插导管,防止冠脉夹层或血流阻断
右冠状动脉指引导管操作技巧右冠指引导管操作需精准定位。JR导管逆时针旋转进入右冠口。AL导管适用于高位右冠。避免过度操作导致夹层。
冠脉导丝选择软头导丝用于简单、非闭塞性病变中等硬度导丝用于中度狭窄和轻度扭曲病变硬头导丝用于CTO等复杂闭塞性病变
冠脉导丝操作技巧1导丝预塑形根据病变角度预先塑形导丝尖端,匹配血管弯曲度。2导丝前进轻柔推送导丝,配合微小旋转避开斑块。3滑法通过利用导丝尖端柔软性,滑过狭窄病变。4避免损伤防止导丝进入分支或穿出血管壁。
球囊选择原则球囊直径应约为参考血管直径的0.8-1.0倍过大可导致血管夹层或穿孔过小则扩张效果不佳球囊长度应覆盖整个病变段通常比病变长2-5mm避免过长影响侧支血管特殊球囊选择切割球囊:用于钙化病变药物球囊:小血管或分叉病变非顺应性球囊:用于后扩张
球囊扩张技巧定位准确定位球囊至病变中心加压缓慢加压至标称压力维持维持压力15-30秒释放完全放气后评估效果
支架选择原则3-4mm支架直径应等于或略大于参考血管直径8-38mm支架长度应覆盖整个病变,两端延伸2-5mm80%药物洗脱支架使用率已成为当前PCI的主流选择2.5mm最小支架直径血管直径小于2.5mm考虑球囊扩张
支架植入技巧精确定位支架精确覆盖病变段,充分利用造影标记物。逐渐释放缓慢加压至标称压力,均匀释放支架。贴壁评估造影或IVUS评估支架贴壁情况,排除边缘夹层。后扩张使用非顺应性球囊高压后扩张,优化支架贴壁。
分叉病变PCI策略评估分叉病变根据Medina分型评估主支和侧支病变严重程度单支架技术主支放置支架,侧支保护或球囊扩张(简单交叉,最常用)双支架技术T型、Crush、Culotte等技术(复杂分叉病变)最终扩张最后进行对吻球囊扩张,优化支架贴壁
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PCI技巧前向穿刺技术单导丝技术平行导丝技术内膜下追踪再进入技术逆向通道技术借助侧支循环导丝逆行穿过闭塞段CART或反向CART技术CTO专用器械专用CTO导丝(Miracle系列)微导管(Corsair、Finecross)旋磨系统(钻石涂层旋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