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欢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本课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作为国家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课程核心教材,本课程将帮助您理解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程学习目标与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及原理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范畴,把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内在逻辑。理解理论实践结合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增强理论指导现实的能力。培养批判分析与创新思维通过辩证思维训练,提高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1创立阶段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丰富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3列宁贡献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物质观和辩证法理论。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与时俱进,成为当代世界主流思想之一,在各国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概述统一的理论体系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阐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它们互为理论基石,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探讨的是整个世界的本质问题,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两部分相互依存,相互支撑。辩证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深化发展。二者共同揭示了世界的本质特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由统一的本质决定的还是永远保持多元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否认识世界?意识对客观世界有何种反作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对第一个方面的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阵营;对第二个方面的回答,则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立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同时肯定人的意识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概念世界是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与反映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功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原则,同时强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既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的片面性,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局限,形成了完整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物质统一体,人类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而非机械的复制。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唯物主义发展简史朴素唯物主义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与中国先秦诸子,认为世界由具体物质元素构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7-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用机械运动解释世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整合辩证法与唯物论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如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原子等物质元素构成的。这一阶段的唯物主义虽然朴素,但包含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到了17-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兴起,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他们用机械运动来解释世界,但缺乏辩证思维。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将辩证法与唯物论有机结合,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比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培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基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客观存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