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pdf

发布:2025-05-03约3.1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

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

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篇一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

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

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

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理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

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

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

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

-1-/6

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

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

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果然,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参与到了课堂。虽然学生的动作还是有点拘谨。本人认为,

让孩子通过动作演绎的形式,能很快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面广,同时,学生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这也是课文故事结构的一

个亮点,很适合学生学习运用,最终学生自己能编故事。因此,在课堂上,我故意加

红这两个自然段的这些字。学生一眼就找出来了,难得的是说出这些词在表达上的重

要作用。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这种表达方法,学生已然能意会一些。在学

生总结方法之后,我立即出示了“小猴子来到瓜地”的图片,让学生大胆运用这几个

词编故事。学生能立即编出来,遗憾的是,学生编的故事和课文一模一样,而没有进

行再创造,而本人也没有就这点立即加以引导。

-2-/6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利用词、句的结构特点,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发现遣词造句

的规律,做到能复述故事,编故事。不足的是,在教学形式上,依然缺乏创新,在教

学之道上,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课堂智慧。须进一步提高才是!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篇二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

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

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

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

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的词语,

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通过

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

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3-/6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习中

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的句式反

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习

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

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

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