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代码:625010101英文名称:FoodMicrobiology
学分:2学时:30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秋季学期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课程类别:专业学位必修课
先修课程:普通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建议教材:国家规划教材《食品微生物学》何国庆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第四版
课程教学目标
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种类、特性及其生命活动的一门课程。课程介绍了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的基本知识,以及微生物代谢与菌种保藏;致病性微生物概述;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腐败及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思政育人目标:
深植学生爱国情怀,培树社会责任感,树立生物安全等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踏实、规范负责的工作作风和职业使命感;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
加强学生的辩证思维、科学观念、法制意识和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
知识目标:
掌握常见微生物与致病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与生长、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等基础知识;
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开阔微生物食品产业的视野;
熟悉与食品加工有关的以及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微生物种类。
能力目标:
能正确认识微生物对人类健康与食品安全的重要作用;
具有识别、分辨和描述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种类的基本能力;
具备食品中微生物检测的基本能力;
能准确查阅与运用相关国家标准及文献资料。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讲解分析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并要求学生注意学科的进展与动向。使学生能够运用微生物学原理,能够描述微生物在食品环境中生长的条件、规律和控制方法,能解释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原理和应用。指导和解决今后学习及实际工作中遇到有关的理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先后课程的联系: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基础的专业课,需要食品工程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的知识铺垫,为《食品卫生安全学》、《质量管理》、《食品保藏与包装》等专业课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构造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
微生物在食品环境中生长的条件、规律和控制方法;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控制措施等。教学难点:微生物的代谢;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控制;微生物检验标准及质量控制。
引导学生树立关于微生物与食品相互关系的科学观点,培养在微生物领域中的创新意识。
主要教学环节安排:理论教学30课时(含机动),期中考试2课时。
教学方法: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SPOC平台等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有选择地讨论食品微生物的最新技术和食品安全、卫生、保存等有关问题。
三、课程教学内容(分章节)
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五大特点及其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理解:微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微生物的概念及生物分类中的地位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教学要求:
掌握:细菌的细胞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了解:了解几种常见细菌、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
一、细菌形态;二、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三、细菌的繁殖与细菌的菌落第二节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基本特点;二、放线菌的形态;三、菌落的特征第三节其他原核微生物
一、蓝细菌;二、立克次氏体;三、支原体、衣原体等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教学要求:
掌握:霉菌,酵母菌的细胞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真菌无性和有性孢子的形成及特性;了解:几种常见霉菌、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酵母菌
一、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二、酵母菌的自然分布;三、形态构造;四、繁殖方式;五、生活史;六、食品相关重要的酵母第二节霉菌
一、霉菌与人类的关系;二、形态结构;三、繁殖方式;四、生活史;五、食品相关重要的霉菌
第四章非细胞生物
教学要求:
理解:病毒的形态与结构以及化学组成;
了解:温和噬菌体与溶原性,毒性噬菌体与噬菌体增殖对食品发酵工业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