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说明: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 循环经济领域资源化过程 废高分子材料再生利用.pdf
一、标准编制背景、依据、目的与意义
(一)编制背景
循环经济可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
碳排放,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我国已成为全球高分子材料生
产消费大国,如塑料、化纤等大宗高分子材料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
高分子材料的快速消费也带来了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其循环利用是我
国碳减排的重要渠道。受到废旧高分子材料种类繁多、物料来源复杂、
回收处理技术差异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其回收处理过程的碳减排效果
难以得到有效评估,现有评估结果大多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择选评价系
统边界及指标体系等,严重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
有效评估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处理带来的碳排放,准确核算废旧高分
子材料回收处理的减碳效应,已成为固废资源化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
亟需构建相应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标准。
(二)编制依据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的规定起草。遵从以下规则:贯彻
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与现行其他国家标准协调一致的原则;验证
指标制定先进可行、规范合理的原则;标准制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
技术推广的原则。标准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各个相关技术标准,验证方
法主要采用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保证标准中验证指标的准
确性、科学性与可比性,各项指标值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个利
用技术的实际情况确定。
本标准的编制原则为先进性、实用性。标准的编制过程中,严格
遵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
和起草规则》、GB/T2404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
GB/T24044《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GB/T32150《工
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33760《基于项目的温
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通用要求》、GB/T37821《废塑料再生利
用技术规范》、GB/T38926《废旧纺织品回收技术规范》、GB/T39171
《废塑料回收技术规范》、GB/T39781《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技术规
范》等相关标准为编制依据。
(三)编制目的与意义
本文件将整合多样性的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处理技术,构建统一
完整的碳减排效应评估方法体系,可有效识别各类技术工艺中碳排放
关键环节,作为相关企业进一步提升碳减排效应的核心途径;可用于
对比不同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处理技术碳减排效应,择选低污染、低
碳排放的优势技术作为推荐国家科技专项支持的重要导向。
二、起草单位组成情况及编制组成员名单
(一)起草单位组成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二)编制组成员名单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待定
三、标准编制的工作基础
北京工业大学建设有国内首个“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跨学科专
业,该专业由原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教授于
2005年4月创建。现有包括院士、教授、副教授等30余人的跨学科
研究团队,建有全国首个“资源、环境及循环经济”交叉学科(北京市
重点学科)、全国首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全国首个“资
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专业博士点。
通过十多年来的持续建设,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
的、具有一流研究水平的循环经济专业研究机构,聚焦废弃资源回收
与利用、循环经济评价与政策等交叉性领域的关键需求,在废弃稀土
稀贵稀散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及其污染控制
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效益评价及其标准制定等主题方面形成自
身特色和优势,并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格
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
战略合作关系。
北京工业大学建设有“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
家级科研基地,“北京市生态环境材料及其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环境友好新材料技术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首都资源环
境材料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北京市研究平台以及全国再生有色金属
行业“城市矿产综合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教育部“资源循环科学与
工程”新兴专业和北京市“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以上平台,
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在软件方面,已购买eBalance、Gabi等生命周期评价软件,包括
CLCD、ecoinvent数据库和再生资源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