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oc
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无论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对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都具有积极作用。文章阐述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并从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多元评价五个方面探讨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期开创写作教学新局面。
【关键词】小学语文;支架理论;写作教学
支架理论以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等为理论基础,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真实反馈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有效运用支架理论,教师可以按照“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多元评价”的流程组织课堂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引导他们掌握多元化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有利于转换师生角色
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转换师生角色[1]。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传授写作技巧,而没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难以保证写作教学的质量。对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秉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优化教学设计,引入支架理论,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认知规律、接受能力等布置针对性的写作任务,为他们指明写作的具体方向,保证写作训练的顺利开展。换言之,教师可以在支架理论的辅助下,以学生为中心制订写作教学计划,从而为后续活动的有序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有利于增强自学意识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支架理论对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具有重要帮助。在写作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鼓励他们归纳写作技巧,逐渐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搜集写作素材,还能探索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逐渐提升写作水平。如此一来,学生的自学意识得以增强,能够在全新的情境中灵活迁移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完成各种题材的写作任务,提高作文质量。
(三)有利于提升写作能力
在明确写作主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利用教学情境激活他们的写作动机,使其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在多元、丰富的写作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完成各项写作任务,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长此以往,学生能在自主探究、反复练习中,掌握科学的写作技巧,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阐述自己对写作主题的理解。
二、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搭建支架,积累写作素材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支架理论的应用价值,教师应为学生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后续写作训练的开展做铺垫。具体而言,小学生可能会在写作中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根本原因是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难以在短时间内厘清写作思路。对此,教师应及时搭建阅读支架,带领学生从不同维度分析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以“圈、点、勾、画”的方式标记生字词或好词佳句,并将其摘抄到笔记本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翻阅、加深记忆。在阅读支架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学会分析文章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以此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并逐渐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养成自主阅读、摘抄优美词句的良好习惯[2]。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写观察日记”的教学为例。本次写作教学的重难点是“学会观察,学会写连续观察日记”。在课前,教师搭建阅读支架,带领学生复习本单元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引导他们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尝试生动、具体地描述事物。学生自主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汇,并在实践中归纳具体的观察方法,如有学生归纳:如果是观察植物,要先观察它的根、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分析其生长习性等,再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全面了解这株植物各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如果是观察动物,要从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行观察。由此可见,阅读支架的搭建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知识储备,让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
(二)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根据课程主题布置真实的学习场景,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支架理论时,教师应积极创设主题情境,选择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与联想,初步形成写作思路。此外,教师还可以围绕写作主题创设多媒体情境,在网络中搜索与其相关的图片或视频,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兴趣爱好、认知规律等,确保所创设的情境既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又与写作主题息息相关,从而在真实情境的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初步构建作文框架。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动物朋友”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