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支架式教学中的运用.docx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支架式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符合学生思维模式的可视化图解工具,思维导图与支架式教学法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有效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将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支架式教学的五个步骤有机结合,一方面为一线教师改进小学英语教学策略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为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提供帮助。
关键词:思维导图;支架式教学;小学英语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学习支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同时,帮助学生整合英语学科中听、说、读、写、看等任务,促进学生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找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使教学发挥最大价值。?建构主义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与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1]。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它可以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展示知识点之间的主次关系和联系,这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又能辅助教师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重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在不同阶段进行应用,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英语教学改革[2]。
思维导图与支架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有效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准备阶段:“脚手架”的构建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需要
“备学生”,通过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本节课程知识相关的“支架”。用思维导图为学生设计“支架”要注重以下几点:其一,情境性设计。思维导图设计要重视情境性,要与课堂教学主题和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其二,多模态结合。思维导图设计要结合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表达形式,以提升信息的表达力和接收效率。这种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思维导图的功能性和互动性,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途径获取信息。其三,准确定位。思维导图设计要准确定位,既要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思维导图,又要确保思维导图能有效辅助学生超越最近发展区。其四,渐进性。思维导图的设计需要有渐进性,从易到难,从基础知识点到课堂重难点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让他们在逐步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增强自我效能感。
以不同年级的思维导图设计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为起点开始学习英语),思维导图的设计应简单直观,以图像和颜色为主,文字为辅。设计时可使用丰富的图像和颜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记忆新单词。思维导图的内容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比如用图像表示常见的动物、食物、家庭成员等。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词汇量有限,思维导图内的英语词汇应以简单的名词和动词为主,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加深对词汇的记忆。
对于小学四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入更复杂的思维导图结构,如层次结构和分支结构。思维导图中可以包含更多的抽象概念,如情感副词、频率副词、形容词比较级等;可以引入句子结构,如简单句的构成。教师可以增加思维导图的互动性,例如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共同完成某个主题的思维导图,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观点交流。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导图可以进一步复杂化,引入语法规则、时态、语态变化等进阶内容,还可以加入英语文化元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应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规划和组织英语写作或完成对课堂内容的复述。强调思维导图在复习和备考中的应用,如用于整理和串联知识点,以便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复习。
二、导入阶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导入课堂学习主题时,教师应简单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结合班级学生整体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巧妙、合理地创设学习情境。情境创设要求真实、切合主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音频文件或者用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也可以抛出与本课话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支架,如未完成的思维导图,逐步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