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3.4.1 草原人家 逐水草而居 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4.1草原人家逐水草而居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4.1草原人家,本节课主要讲述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迁徙规律以及与农耕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内容包括:草原游牧民族的迁徙规律、游牧生活特点、与农耕民族的交往以及草原文化特点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理解草原游牧民族迁徙与农耕文明交流的历史背景。
2.增强学生文化理解能力,认识草原文化的独特性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3.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史料,了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4.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认识到各民族共同构建中华文明的历程。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初中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知识层面,他们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深入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在培养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本节课涉及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一内容较为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偏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需要教师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课程学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将对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草原风光图片、游牧民族生活场景视频、相关历史地图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3.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辅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域,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草原风光图片,提问学生:“你们对草原生活有什么了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农耕文明知识,引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不同。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
-介绍草原游牧民族的迁徙规律,如逐水草而居的特点。
-讲解游牧生活的主要特点,如帐篷搭建、畜牧业发展等。
-举例说明:
-通过展示蒙古包的图片和视频,讲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以古代草原民族为例,分析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互动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往方式,如贸易、战争等。
-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往特点。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幅描绘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的画面。
-学生之间互相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教师指导:
-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疑问,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画作。
4.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其与农耕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草原文化,拓宽知识面。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收集有关草原游牧民族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等。
-鼓励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交流的文章,分享自己的观点。
6.教学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草原游牧民族的历史文献:《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中对游牧民族的记载。
-草原文化研究著作:《草原文化史》、《蒙古族民俗》等,这些书籍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文化背景知识。
-草原风光摄影集:通过摄影集欣赏不同季节的草原风光,增强学生对草原环境的直观感受。
-草原音乐和舞蹈视频:观看蒙古族、哈萨克族等草原民族的音乐和舞蹈,感受他们的文化特色。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阅读《史记》中的《匈奴列传》和《汉书》中的《西域传》,了解汉代与游牧民族的关系。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如蒙古包、草原遗址等,实地感受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
-鼓励学生参加草原文化知识竞赛或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学生讲解草原文明。
-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现代社会中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情况。
-设计以草原游牧民族为主题的绘画、摄影或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