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_T2805.1-2017_大豆主要病虫害抗性鉴定技术规范第1部分:抗疫霉根腐病_吉林省.docx
ICS
65.020
DB22
B05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2805.1—2017
大豆主要病虫害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部分:抗疫霉根腐病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dentificationofsoybeanresistancetomaindiseasesand
pests-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2805.1—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金花、张伟、贾娇、刘晓梅、刘煜财、李启云、任金平、高月波、王义生、
姜兆远、张强、李小宇、高鹏。
I
DB22/T2805.1—2017
大豆主要病虫害抗性鉴定技术规范第1部分:抗疫霉根腐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人工接种法鉴定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性的试验条件、菌种来源及保存、鉴定方法、
病情调查、抗性评价和鉴定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性的室内人工接种鉴定及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2114大豆疫霉病菌检疫检测与鉴定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sojaeKaufmanGerdemann)侵染大豆引起根或茎基部腐烂、叶片变
试验要求在可控条件温室或大棚中进行。温度20℃~30℃,相对湿度75%~90%,光照强度2000
lx~2500lx。
1
DB22/T2805.1—2017
选用当地采集并分离鉴定后的病原菌(应按NY/T2114执行)或者实验室内保存的有代表性的菌株。
5.2菌种保存
将生长于胡萝卜斜面培养基菌种置于10℃~17℃冰箱中短期(1个~2个月)保存或液氮长期保
存。
5.3接种体的繁殖
选取无杂菌,菌丝白色,生长均匀的转菌试管,菌体在胡萝卜琼脂(Carrotagar,CA)培养基上
扩繁。选取分离纯化的大豆疫霉菌菌株,接种于CA平板后在25℃黑暗条件下于温箱内培养8d备
用。
6鉴定方法
6.1
试验材料种植
将试验材料播种在装有无菌土的营养钵(直径10cm~15cm,高度10cm)中,等距、等深播种,
每钵保苗3株,每个重复5钵,3次重复。设置抗感对照品种。出苗前温室温度不超过25℃~30℃,
出苗后温度控制在不超过20℃~25℃。
6.2接种体准备
将保存的菌种在CA平板培养基上活化,转接到CA平板上繁殖,置于25℃恒温培养箱黑暗条件下培
养。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灭菌后的刀片在大豆子叶节下方1cm处纵向轻划长度约为1cm的伤口,
深度不超过茎秆直径的三分之一。取5mm菌膜夹在伤口处,接种后立即罩上塑料袋保湿48h,在试验
条件下培养。
7病情调查
7.2调查方法
按分级标准逐株调查,记载病级(见附录C),达到9级即为死亡,计算植株死亡率。
P?n?100......................................(1)
N
2
DB22/T2805.1—2017
式中:
P——植株死亡率;
n——死亡病株数;
N——接种株数。
8抗性评价
8.1有效性判别
当设置的感病对照品种达到P≥70,视该批次鉴定有效。
8.2抗性评价标准
根据鉴定材料的植株死亡率确定其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如下:
表1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标准
植株死亡率
0≤P≤30
抗性评价
抗病(R)
30<P<70
70≤P≤100
中间类型(M)
感病(S)
8.3重复鉴定
9鉴定记录
技术负责人:
3
DB22/T2805.1—2017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和症状
A.1学名和形态描述
A.1.1
学名
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sojaeKaufmanGerdemann),属卵菌门疫霉属真菌。
A.1.2形态描述
有性时期产生卵孢子球形,壁厚,单生在藏卵器里。雄器侧生。卵孢子发芽长出芽管,形成菌丝或
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无乳状突起,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生出芽管。
A.2症状
侵染大豆后可引起根系腐烂、叶片变黄萎蔫、猝倒死亡,在大豆的任何生育阶段都可侵染。在高湿
条件下引起烂种、烂芽。苗期发病则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