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FB军队文职新闻学传播学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pdf
理论攻坚4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四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和本质特征
(一)群体的概念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
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二)群体的本质特征
岩原勉认为,群体的本质特征有两个:
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这就是说,参与群体活动的个人都是带着某种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关注点、兴趣
等而集合到一起的。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这两个特征意味着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这种机制
称为群体的组织性。
二、群体对个体成员的意义
(一)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人的许多社会需求和愿望仅凭个人力量或条件是得不到满足的,只有加入一定的群体
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实现。
(二)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的提供者
个人离开了群体就会处于消息闭塞和孤立无援的状态,在面对来自自然界或社会威胁之
际,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而在群体中,不但可以及时获得关于外界变化的信息,减少
因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恐惧和忧虑,而且能够通过与其他成员的协作,以集体的力量
克服困难和危机。
(三)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成就目标,通过个人和群体的一体化,通过与有着共同关注点
的其他成员交流信息和经验,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可以促进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的
实现。
三、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
1
(一)群体压力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
对多数人的意见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
见的盲目服从。
(二)趋同心理
心理学中又称“从众(conformity)心理,遵从性”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
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自己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
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三)趋同心理产生的原因
1.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趋向于一定的群体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当个人被他所在的群体所排斥时,通常会体验到莫大的痛苦,群体对它所属的成员具有一种
力量”,对于群体的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强大的群体压力甚至受到严厉的制裁,这种恐惧
感使得群体中的人产生合群的倾向,只有与群体保持一致才能消除个体的不安全感。
2.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来源
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人们觉得,多数人正确的机遇多。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3.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因此,个
体的行为表现为与心目中的归属群体的目标保持一致。所以,“实际的群体压力可以导致从
众,想象上假设的群体优势倾向,也会对人的行为造成压力,使人选择与设想的多数人倾向
一致的行为”。
(三)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积极作用
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可能在某些时候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但也不要忽略了他们所具有的
积极意义。从整个社会角度讲,“任何社会,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文化的延
续角度说,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
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从群体角度讲,群体压力使得个人保持与群体的联系,维护群体的完
整性,维持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保证群体行力的一致,目标一致,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
现。从个人角度看,一个人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他才能够适应赖
以生存的社会。另一方面,个人的知识和感知的范围是有限的,因此个人需要用从众的方式,
来最大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原来未知的世界。这样,从众就是一种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