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pptx
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心肺复苏术操作前准备
01
心肺复苏术概述
03
心肺复苏术操作步骤
04
心肺复苏术操作注意事项
05
心肺复苏术操作后处理
06
心肺复苏术培训与认证
01
心肺复苏术概述
徒手心肺复苏术是一种在心跳呼吸骤停、意识丧失的急危情况下,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方式来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心跳的急救技术。
定义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防止脑缺氧和其他器官损伤,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目的
定义与目的
心脏骤停
由于呼吸道阻塞、窒息、溺水等原因导致的呼吸骤停。
呼吸骤停
意识丧失
因中风、严重创伤、电击等原因导致的意识丧失。
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如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等。
适用场景
重要性
徒手心肺复苏术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在急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紧迫性
心肺复苏的黄金救援时间非常短暂,一般不超过4-6分钟,因此必须尽快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重要性与紧迫性
02
心肺复苏术操作前准备
环境安全评估
判断现场是否安全
确保患者所处环境没有危险,包括交通、火灾、坍塌等。
评估环境通风状况
确定操作空间
确保环境通风良好,避免在密闭空间内进行操作。
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1
2
3
仔细观察患者胸部是否有起伏,以判断是否有呼吸。
观察呼吸情况
触摸患者颈动脉搏动,以判断心跳是否停止。
判断循环情况
01
02
03
04
轻拍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唤,以判断患者是否失去意识。
判断患者意识
检查患者是否有头部、颈部、脊柱等重要部位的损伤。
判断伤情
患者状态确认
呼救与急救设备准备
呼叫急救电话
判断患者情况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报告患者情况和所在位置。
准备急救设备
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准备急救箱、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备。
寻求帮助
如有旁观者,应请其协助拨打急救电话或进行其他支援工作。
03
心肺复苏术操作步骤
按压位置
胸骨中下段,两乳头连线中点。
按压深度
成人5-6厘米,儿童约5厘米,婴儿约4厘米。
按压频率
每分钟100-120次。
按压与放松时间比
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为1:1。
胸外按压
清理口腔异物
将头转向一侧,以便于口腔内的分泌物自然流出。
头部侧转
开放气道方法
使用仰头抬颏法或推举下颌法,使头部后仰,气道开放。
用手指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
开放气道
每次吹气量为500-600毫升,不宜过大或过小。
吹气量
每分钟8-10次,与心脏按压频率配合。
吹气频率
01
02
03
04
口对口、口对鼻或呼吸机进行吹气。
呼吸方法
观察患者胸廓起伏,以确认气体进入肺部。
吹气效果评估
人工呼吸
04
心肺复苏术操作注意事项
按压深度与频率
按压深度
对于成人,按压深度应为5-6厘米,以确保能够压到心脏。
按压频率
胸廓回弹
每分钟应按压100-120次,节奏应均匀、快速。
每次按压后应让胸廓充分回弹,不要连续过快地按压。
1
2
3
避免过度通气
通气量适中
每次通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胃胀气或过度通气。
通气频率
按照正常的呼吸频率进行通气,约为每分钟10-12次。
通气与按压比例
在单人复苏时,通气与按压比例为30:2,即每进行30次按压后进行2次通气。
患者体位与操作者姿势
患者体位
患者应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头部与躯干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03
02
01
操作者姿势
操作者应跪在患者身体一侧,双膝分开与肩同宽,以便进行稳定、有效的按压。
双手重叠
操作者应将一只手掌根紧贴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另一只手重叠放在第一只手上,手指交叉或翘起,避免压到肋骨。
05
心肺复苏术操作后处理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是否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肌张力等神经系统表现,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伤或脑部缺氧。
通过听诊、观察胸廓起伏等方式,监测患者呼吸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衰竭。
评估患者的末梢循环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湿度等,以及有无心搏骤停或心律失常。
患者状态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
神经系统评估
呼吸监测
循环监测
清理呼吸道
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急救器材处理
将使用过的急救器材进行清理、消毒,并放回原处,以备下次使用。
急救药品核对
核对急救药品的种类、数量,确保在有效期内,并记录使用情况。
设备维护
检查急救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如有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
急救设备整理
记录与报告
记录患者信息
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急救过程及效果等,为后续医疗工作提供参考。
报告相关人员
及时向医生、护士或其他急救人员报告患者的情况和急救效果,以便进一步治疗或转运。
急救记录整理
将急救过程中的记录进行整理、归档,确保记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