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地下复杂场景的视觉—惯性SLAM算法研究.pdf
-SLAM
面向地下复杂场景的视觉惯性算法研究
摘要
近年来,地下领域(如人造隧道、地下城市等)成为了无人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
然而,使用智能机器人进行地下领域的灾难恢复和军事探索等工作时,旨在实现机器
人定位与建图的SLAM(SimultaneousLocalizationandMapping,SLAM)技术在地下环
境中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光照缺失的地下环境中特征提取困难,导致系统的位姿估
计精度下降;其次,弱纹理的地下环境中缺少稳定的视觉特征,导致系统出现定位偏
差进而造成轨迹漂移。以上挑战均导致无人系统的定位与建图精度大幅下降,使得无
人系统无法正常开展地下作业甚至造成系统宕机。为解决SLAM在地下场景中存在的
挑战,本文对视觉传感器读取所得图像进行图像增强,并在SLAM系统中点特征的基
础上添加了线特征以提供额外的视觉约束,最终搭建了无人车平台进行真实实验,实
现了地下场景中的高精度定位与建图。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为解决地下场景因光照昏暗导致图像特征提取困难的问题,本文采用了一种基
于视网膜大脑皮层(Retina-cortextheory,Retinex)理论的图像增强算法。首先根据
Retinex理论将图像增强的求解问题简化为光照图的估计,求解后通过使用升余弦函数
来逼近高斯值域函数的方法进行图像去噪,降低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其次根据图像中
每一个像素点的累积分布函数值进行灰度变换,最终实现低光照图像的实时增强,使
SLAM前端能够提取到更多可用于定位的视觉特征。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主流暗光
图像增强算法相比,本文算法拥有较好的低光照图像增强效果与算法实时性,可有效
提升SLAM的特征提取数量。
(2)为解决地下场景因特征缺失导致点特征易产生误匹配、可用视觉特征不足的问
题,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点-线特征的视觉-惯性SLAM算法。首先采用稀疏光流
(Kanade-Lucas-Tomasi,KLT)算法对Shi-Tomasi角点进行跟踪,通过光流跟踪直接得
到关键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了位姿估计精度的同时省去了匹配描述子的时间;其
次采用Plücker坐标与正交表示法对线特征进行表示,并设计了几何滤波器对线特征进
行筛选,为系统添加了额外的视觉约束,有效提升了SLAM在地下场景中的定位精度。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主流复杂场景SLAM算法相比,本文算法拥有较高的定位精度
和较强的系统鲁棒性。
(3)为验证本文所提SLAM系统的有效性,本文使用STM32开发板、NVIDIA计算
单元、IntelRealSenseD435i双目相机等设备搭建了无人车硬件平台,并在真实地下场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景中进行了实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系统可实现地下复杂场景中的高精度定位
与建图。
关键词:地下场景;视觉-惯性SLAM;图像增强;点-线特征融合
-SLAM
面向地下复杂场景的视觉惯性算法研究
Abstract
Inrecentyears,subterraneandomains(suchasartificialtunnelsandsubterraneancities)
haveemergedasresearchhotspotsinthefieldofunmannedsystems.However,employing
intelligentrobotsfordisasterrecoveryandmilitaryexplorationinthesedomainsposesmultiple
challengesforSimultaneousLocalizationandMap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