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翅目》(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同步教学(高教版)(全一册).docx
《同翅目》(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同步教学(高教版)(全一册)
教学板块
具体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章节选自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是学习植物病虫害防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翅目昆虫种类繁多,与农林生产关系密切,部分是农作物的重要害虫,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教材内容从同翅目的形态特征入手,逐步深入介绍其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结构清晰,逻辑连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同翅目昆虫的识别与防治要点,为后续学习其他昆虫类群及植物保护综合技术奠定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农林生产中植物保护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职业素养与责任担当:通过了解同翅目害虫对农林生产的危害,培养学生对农林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树立科学防治害虫、保护农林生产的职业意识。
2.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同翅目昆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析其发生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同翅目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熟悉常见同翅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同翅目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具备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害虫防治的专业技能。
4.信息处理与创新意识: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在防治方法上积极创新,提出符合实际生产需求的新思路。
三、学情分析
中职农林牧渔专业的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对植物保护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昆虫的基本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初步认识。但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内容更感兴趣,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同时,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动手能力强,而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实现共同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同翅目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口器、翅、触角等结构特点,这是识别同翅目昆虫的关键。
(2)常见同翅目害虫(如蚜虫、叶蝉、粉虱等)的生物学特性,如生活史、繁殖方式、危害特点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机制。
(3)同翅目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这是解决农林生产中同翅目害虫问题的核心。
2.教学难点:
(1)同翅目昆虫与其他相近目昆虫在形态特征上的区别,学生容易混淆,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对比分析才能准确掌握。
(2)同翅目害虫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考虑多种因素,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3)理解同翅目昆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害虫发生发展的影响,该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难度较大。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设计
1.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同翅目昆虫的图片、视频,以及实物标本,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同翅目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案例教学法:选取实际农林生产中同翅目害虫危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讨论防治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如分组观察同翅目昆虫标本,分析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任务驱动法:布置学习任务,如让学生制定某一同翅目害虫的防治方案,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完成任务目标。
2.学习策略:
(1)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标本等方式,自主探究同翅目昆虫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交流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实践操作学习策略:安排学生进行标本制作、田间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六、教学资源准备
1.多媒体资源:收集同翅目昆虫的高清图片、生活习性视频、防治技术动画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展示。
2.实物标本:准备蚜虫、叶蝉、粉虱等常见同翅目昆虫的针插标本、浸制标本,以及带有害虫危害症状的植物标本,供学生观察。
3.教材与参考资料:准备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以及相关的昆虫学、植物保护学参考书籍,方便学生查阅。
4.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等,用于学生观察昆虫的细微结构。
5.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的昆虫学网站、在线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资源。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一组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