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验动物学》全套教学课件(无绪论)_1-277.pptx

发布:2025-04-25约4.15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动物的选择

动物实验基本技术和方法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免疫缺陷动物动物胚胎工程

转基因动物及其它基因工程动物

实验动物标准化(质量控制)

遗传控制环境控制

微生物控制营养控制

各种实验动物特性和应用

实验动物

动物实验

动物学

实验

第2章实验动物标准化

第一节实验动物标准化的意义

生物学实验研究的四个基本条件

Animal,Equipment,Information,Reagent,简

称AEIR四要素

这4个要素在整个实验研究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忽略或偏废。事实上,实验动物质量往往成为制约性要素,影响整个实验的质量和水平

使用标准的实验动物并在标准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是保证医学生物学研究质量的重要条件

·常见的人畜共患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猴B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利什曼原虫等

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的保证

·动物一旦染上传染病,则种群难以净化,一些烈性传染病如鼠痘、兔病毒性出血症等可导致动物全军覆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动物生产和繁殖的保证

实验结生、规律性、重复性的保证

按工作程序实验动物标准化划分为:

必实验动物生产条件标准化

必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

必动物实验条件标准化

对应三种合格证

一、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

必微生物质量标准化必遗传学质量标准化

1、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的影响

(1)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

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Epidemichemorrhagicfevervirus)

必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choriomeningitisvirus)

必猴B病毒(Bvirus)

必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

必布氏杆菌(Brucella)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宿主动物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实验动物中小鼠和大鼠比较常见

·传播途径以接触感染为主,常由带毒动物咬伤抓伤为主

·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以及发热、低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等五期临床过程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病毒属RNA型病毒,宿主动物主要是仓鼠小鼠、田鼠等鼠类

·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及接触病鼠皮毛排泄物使人感染

·临床症状刚开始为流感型症状,后表现为脑膜炎型

●猴B病毒

·病毒属疱疹病毒I型,自然宿主为旧世羿猴,猕猴也可感染,无明显症状

·人、猴之间的传播主要以密切接触、抓咬为主

·人感染后可出现脑炎等严重中枢神经症状,病死率较高

·狂犬病病毒

·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自然宿主广泛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均可感染

·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

·一旦感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极高

(2)影响动物生产

必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必鼠痘病毒(Mousepoxvirus)

必泰泽氏菌(Tyzzersorganism)

必犬细小病毒(CanineDistemperVirus)

必犬瘟热病毒(Caninedistempervirus)必巴氏杆菌(Pasteurella)

(3)干扰实验结果

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改变动物生物学参数,影响实验准确性、规律性、重复性。实验刺激下感染显性化,得病、死亡,实验终止。

必裸鼠慢性感染一些微生物

必绿脓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感染免疫抑制动物

·按微生物学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在我国分为四级

·一级动物普通动物

二级动物清洁动物三级动物SPF动物

·四级动物无菌动物

2、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的影响

动物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取决于动物个体差异,而动物个体特征主要受遗传基因控制,故实验动物的遗传学质量对动物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不同基因型动物,生物学特性有明显差异,对实验刺激有不同

反应。

※BALB/c对放射线比其他品系更为敏感。

※C₅₇BL/6肿瘤发生率低,A系高。

※DMBA可致BALB/c产生白血病,对A系却产生皮肤溃疡

※BALB/c和C₃H小鼠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SHR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

必须推广应用标准品系动物,防止各种品系动物发生遗传污染、基因型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保证动物的遗传质量

·按遗传学控制标准即基因的纯合程度,实验动物分为

·近交系

·封闭群

·杂交群动物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