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8《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鄂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孟子》两章教学设计鄂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孟子》这两章,感受一下古代圣贤的智慧。这节课,我们要用对话的形式,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孟子的思想。我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奇妙的旅程吧!????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思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孟子思想,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运用古文和现代汉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4.文化传承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的学习,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基本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学习了《论语》、《左传》等古代文献中的部分内容,对古代圣贤的思想有一定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依然保持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一定难度。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吸收知识,如阅读、讨论、实践等。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独立思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中的古词古义,影响阅读理解。其次,孟子思想深邃,学生在理解和把握其核心观点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此外,学生在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孟子思想时,可能会遇到语言表达的障碍。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文言文的阅读障碍。
2.设计“孟子思想辩论会”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古代辩论场景,增进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3.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增强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感性认识。
4.结合课文内容,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孟子思想脉络,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详细内容:
1.展示孟子画像和简介,激发学生对这位古代圣贤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孟子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分享已知的关于孟子的信息。
3.阅读课本中关于《孟子》的简介,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讲解孟子“性善论”的核心观点,通过对比“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帮助学生理解孟子的立场。
2.分析《孟子》中的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3.举例说明孟子如何运用“仁政”理念来解决社会问题,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孟子,模拟古代辩论场景,探讨“性善论”与“性恶论”的辩论。
2.制作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孟子思想的思维导图,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3.文言文翻译练习:选取《孟子》中的经典段落,让学生进行翻译,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孟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例如:“仁政”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2.分析孟子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讨论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3.探讨孟子关于个人修养的观点,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内容: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提出课后思考题:“如何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讨论。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教学流程紧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克服文言文学习的困难。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孟子的生平背景:介绍孟子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他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孟子思想的影响:探讨孟子思想在后世的历史影响,包括其在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的体现。
-孟子名言集:收集孟子的经典名言,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并分析其内涵。
-孟子的著作:《孟子》的篇章结构、主要内容以及与其他儒家经典的关系。
2.拓展建议:
-阅读原著:《孟子》作为本节课的核心教材,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