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2)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docx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2)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嗨,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探索化学的奥秘,继续学习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元素(2)。我要带领你们走进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用我们的眼睛和头脑去发现元素间的奇妙关系。我们不仅要认识它们,更要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让我们一起感受化学的魅力吧!????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方法分析元素的性质和变化。
2.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元素在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进入九年级化学学习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了基础的化学概念,如物质、分子、原子等,对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识别简单的化学符号和公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实验操作和探索未知的世界。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和实验等方式吸收新知识。学习风格上,既有偏好于动手操作的,也有倾向于理论分析的,还有通过图表和模型辅助理解的。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深入到元素(2)这一章节时,学生可能会对元素周期表的复杂性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此外,抽象的概念如电子层排布、元素周期律等可能让他们感到难以把握。部分学生可能在实验操作中遇到实验技能不足的问题,或者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缺乏深度。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之间的关系。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元素反应,增强对元素性质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动态变化和元素性质的演变,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和抽象思维能力。
4.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和思考,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深度理解。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并思考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区别。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元素(2)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你能找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规律吗?”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或在线讨论的参与情况来了解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性质。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例如,学生可能会思考为什么有些元素在周期表中具有相似的性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性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或动画,引出元素(2)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元素周期表的规律,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如通过氢和锂的对比讲解第一族元素的性质。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分类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元素周期表规律的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掌握元素性质的变化。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练习题,如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某一族的元素,预测它们的化学性质。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书籍、网站等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深入研究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