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级会计实务讲义 2012年中级会计实务 强化班讲义 15.pdf
第十五章所得税
●考情分析
本章在考试中既可能出现在客观题中,又很可能与其他章节内容结合出计算分析题或综合题。
因此,本章内容非常重要。
最近三年本章考试题型、分值分布
年份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合计
2011年——1分10分—11分
2010年-2分---2分
2009年1分----1分
注:2009年、2010年在主观题目中考核到本章知识点,在其他相关章节统计。
考点一:所得税会计的核算过程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一般应于每一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所得税的核
算。核算过程:
1.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比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及计税基础;
3.计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
4.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
(1)“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的期末余额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未来转回时的税率
(2)“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未来转回时的税率
5.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的发生额
(1)“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发生额=本期末余额-上期末余额
(2)“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发生额=本期末余额-上期末余额
6.计算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
税收益)
考点二:暂时性差异
考点三:资产的计税基础
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会计准则规定
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一)固定资产
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入账价值基本上是被税法认可的,即取得时其入账价
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
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会计与税收处理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折旧方法、折旧年限
的不同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1.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不同产生的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如可
以按直线法计提折旧,也可以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计提折旧。税法一般会规定固定
资产的折旧方法,除某些按照规定可以加速折旧的情况外(例如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
的),基本上可以税前扣除的是按照直线法计提的折旧。
另外,税法还会规定每一类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而会计处理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折旧年限是由企业按照固定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期限估计确定的。因折旧年限的不同,
也会产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2.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
持有固定资产的期间内,在对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以后,因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税前
扣除,其账面价值下降,但计税基础不会随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而发生变化,也会造成其账面价值
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例题·单选题】甲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有关资料如下:(1)2010年年末以750万元购入
一项固定资产,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情况,甲公司在会计核算时估计其使用寿命为5年。
(2)按照适用税法规定,其最低折旧年限为10年,该公司计税时按照10年计算确定可税前扣除的
折旧额,(3)假定会计与税法均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净残值均为零。假定其他项目不产生暂时
性差异。2011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万元。
A.600B.675C.75D.18.75
[答疑编号3266150101]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账面价值=750-750÷5=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