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十项目二《任务二 引种》(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科学基础》同步教学(农技版)(全一册).docx
模块十项目二《任务二引种》(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科学基础》同步教学(农技版)(全一册)
教学环节
具体内容
一、教材分析
《任务二引种》作为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科学基础》项目二中的重要内容,是植物育种技术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教材系统阐述了引种的概念、原理、类型及技术流程,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展示引种在丰富本地植物资源、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引种是最直接、最快速丰富植物品种的方式,与后续的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内容相互关联,为学生理解植物品种改良的多元途径奠定基础。同时,教材紧密联系现代农业生产实际,强调引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学生掌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技能。
二、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科学素养:理解引种的基本原理,掌握植物生态适应性规律,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引种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技术技能:熟练掌握引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引种材料的选择、检疫、驯化等操作;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需求,制定合理的引种方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增强对农林牧渔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引种实践和案例分析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引种过程中探索创新引种方法,关注国内外植物新品种动态,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植物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在学习《引种》之前,已具备一定的植物学基础知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有初步了解,且通过《选择育种》的学习,对植物育种技术有了基础认知。但学生对植物生态适应性、植物与环境关系等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在理解引种原理时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较低,更倾向于实践操作,但在实际操作规划和问题解决方面能力较弱。同时,学生在团队协作和资料收集分析能力上有待提高。教学过程中需结合学生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引种的概念、原理和类型,理解植物生态适应性在引种中的重要性。
(2)引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引种材料的选择、检疫措施、引种后的驯化与观察。
(3)引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如我国从国外引种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的成功经验。2.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植物生态适应性原理,分析不同植物对环境条件(气候、土壤、光照等)的需求差异。
(2)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引种方案,解决引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风险问题。
(3)对引种失败案例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设计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引种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构建知识框架,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理论。
(2)案例教学法:引入大量国内外引种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如从国外引种的车厘子在国内不同地区的种植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典型引种案例和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如“南方水稻品种引到北方种植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演示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引种操作过程,如引种材料检疫流程、驯化栽培方法,增强教学直观性。
(5)实践教学法: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引种模拟实践,如在校园内引种适合本地生长的花卉品种,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2.学习策略:
(1)自主学习策略: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自主了解引种的基本内容。
(2)合作学习策略: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环节,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明确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促进交流与协作。
(3)探究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解决方案,培养探究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科学基础》教材及配套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资源:引种相关的教学视频(如引种操作流程、不同植物引种案例视频)、图片(引种前后植物生长对比图、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图)、动画(植物生态适应性原理动画)。
3.实验器材:适合本地引种的植物种子或幼苗(如花卉、蔬菜品种)、种植工具(花盆、铲子、水壶)、标签、记录本。
4.信息化资源:在线教学平台,用于发布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开展线上讨论;农业数据库,供学生查阅植物引种资料和案例。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包括我国市场上常见的进口水果(如智利车厘子、新西兰奇异果)和农作物(如美国玉米),提问学生:“这些植物原本并不产于我国,它们是如何来到我们身边的?”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品种跨地区传播的方式,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