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课件.ppt
《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描写元宵节盛况的词作,以其精妙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本课件将带领大家一同领略这首词的艺术魅力,解读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通过对词作的细致赏析,我们将探索辛弃疾如何在繁华热闹的元宵夜中寄托深沉的情感,以及那句千古传诵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蕴含的多重意蕴。
目录作者与背景辛弃疾生平简介、代表作品、时代背景及元宵节风俗体裁与文本词的体裁、青玉案词牌特点、原文朗读与注释逐句赏析与艺术特色词作内容详解、艺术手法、思想内涵分析影响与互动历代评价、当代意义、课堂活动与思考题
作者简介:辛弃疾简介生平要点辛弃疾(1140-1207),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青年时参与抗金义军,后归南宋,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事业。辛弃疾的仕途坎坷,虽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多次被贬谪。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理想的坚守与无奈的妥协,这种复杂的心态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文学成就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宋代最杰出的词人,创作了约六百多首词,现存近六百首。他的词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气概,又不乏婉约派的细腻。辛词既能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能描绘日常生活的细微感受,兼具雄浑博大与清新婉丽两种风格,被后人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同为宋词的杰出代表。
辛弃疾的代表作品豪放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婉约词作《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稼轩词风格特点辛弃疾的词作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语言既质朴又瑰丽。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相结合,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复杂的人生体验。
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早年经历(1140-1162)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少年时亲历金兵入侵带来的民族灾难,这种亲身经历成为他一生抗金复国思想的源头。参与抗金(1162-1164)二十二岁时,辛弃疾加入了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被任命为掌书记一职,负责文书工作,并参与了多次对金军的战斗。南归宋廷(1164-1180)耿京兵败后,辛弃疾率领部众投归南宋,却因主战派的政治立场而不被当时的主和派朝廷重用,仕途坎坷。晚年生活(1180-1207)屡遭排挤与贬谪,辛弃疾多次被罢官,晚年定居江西上饶铅山县,筑室于带湖之畔,取名稼轩,专心于文学创作,最终在失意中去世。
辛弃疾与宋代词坛与苏轼比较辛弃疾与苏轼均为豪放派代表,但辛词更多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思想,相比苏词更为沉郁悲壮。与陆游对比辛弃疾与陆游同为南宋主战派文人,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辛词艺术表现力更为多样化,题材更为广泛。词风特色辛弃疾词风豪放与婉约兼具,既能横槊赋诗,又能写出如《青玉案·元夕》般含蓄深沉之作,成就了宋词艺术的多样性。历史地位辛弃疾与苏轼并称为宋词的双峰,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婉约派的格局,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和艺术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思想性格概述爱国情怀满腔热血的抗金报国之志坚韧执著仕途坎坷中的不屈精神复杂矛盾性格雄豪与细腻并存的多面特质辛弃疾一生抱持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即使在仕途屡遭挫折的情况下,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他的性格既有刚毅果敢的一面,也有敏感细腻的特质,这种复杂的人格特征在其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青玉案·元夕》虽然表面上描写的是元宵佳节的欢乐场景和寻人的过程,但其中蕴含的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和最终在意外处找到所寻之人的喜悦,也正是辛弃疾本人性格和人生经历的写照。
历史背景:南宋社会政治局势北方沦陷,南迁偏安民族矛盾金朝统治北方,民族危机感强烈经济文化商业繁荣,文学艺术蓬勃发展南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北方为金朝所占领,汉族政权被迫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这种国家分裂的局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激发了许多士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复国之志。与此同时,南宋社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城市文化兴盛。临安作为首都,繁华程度不亚于北宋的汴京。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艺术获得了蓬勃发展,特别是词这种文学体裁,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词人。
南宋的元宵节风俗灯会盛况南宋时期的元宵灯会极为隆重,民间和官方都会举办各种彩灯展示。临安城中到处悬挂花灯,各种造型的灯笼争奇斗艳,形成花千树的绚丽景象。民众游玩元宵之夜,禁宵解除,人们可以通宵游玩。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会走上街头,欣赏花灯,观看表演,形成一夜鱼龙舞的热闹场面。女性出行元宵节是古代少数允许女子外出游玩的节日。闺中女子会精心装扮,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