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雨(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docx
《雷雨》教学设计
设计人:王达礼
一、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文学类文本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应能够理解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同时,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并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二、教材分析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经典之作,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之作。它通过一个浓缩的社会截面,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历史命运和复杂的阶级矛盾。作品以周公馆为背景,以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纠葛为主线,交织着年轻一代的爱情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以及人性的扭曲与挣扎。
《雷雨》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学习这部作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掌握话剧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同时,也能够通过剧中人物的形象和命运,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三、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中国现代话剧经典”为主题,旨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和探究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单元选文包括《雷雨》、《窦娥冤》等经典话剧,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物形象。
四、学习提示(方法)
1.预习课文:在课前,学生应认真阅读《雷雨》剧本,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初步感受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查阅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与《雷雨》相关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3.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积极思考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合作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方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见解,共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较为复杂的文学作品。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他们在学习《雷雨》这部作品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有些学生对话剧的表现手法和人物塑造不够熟悉,难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有些学生则可能由于文化背景和时代差异的影响,对作品中的某些情节和人物行为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学习目标
1.掌握话剧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了解《雷雨》的剧情和人物关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命运轨迹;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介绍《雷雨》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明确:
曹禺,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生于天津。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1933年,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斯以的推荐,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引起轰动。
继《雷雨》之后,他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
背景: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酿、构思,1933年在读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毁傍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2.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分组朗读剧本,初步感受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剧本中的舞台说明和人物对话,理解其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推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3.任务驱动、深入探讨(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任务驱动一:分析景物描写,把握戏剧冲突
1.课文开头“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舞台说明,有何作用?
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烘托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结合,烘托了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即将到来,对剧情发展起铺垫作用;同时也感染、影响了读者,让人产生一种压抑感,把读者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