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函数》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新世纪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docx
第五课《函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新世纪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第五课《函数》主要讲解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具体内容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等)以及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学过的代数知识紧密相关,如方程、不等式等。通过复习和拓展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教材章节:第五章函数。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习函数的概念和应用,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模型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提升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即每个自变量对应唯一的因变量。
-函数表示方法:强调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和表格三种表示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
-函数性质的应用:重点讲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函数中“每个自变量对应唯一的因变量”这一抽象概念,可以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形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函数图象的绘制:学生可能对如何根据函数解析式绘制函数图象感到困难,需要通过逐步讲解和示范来帮助学生掌握绘制技巧。
-函数性质的应用:学生在应用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判断哪些性质适用,需要通过练习和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函数》这一章节的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关的练习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函数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如函数图象的动态变化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函数的性质。
3.实验器材:如果课程设计中有涉及函数实验,确保实验器材如计算器、坐标纸等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验操作台附近预留空间,以便进行函数图象的绘制和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函数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汽车行驶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等。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解析式、图象、表格)和性质(单调性、奇偶性)。
-举例说明:以具体的例子,如y=2x+1,y=x^2,y=sin(x)等,展示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及其性质。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根据函数的解析式绘制图象,以及如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3.练习巩固(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基础练习题,巩固对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纠正错误,强调重点。
4.实验操作(约20分钟)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张坐标纸、一支铅笔和一把直尺。
-实验步骤:指导学生根据给定的函数解析式绘制函数图象,并标注关键点。
-小组讨论:各小组分享绘制过程和结果,讨论如何根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的性质。
5.拓展应用(约15分钟)
-实际问题解决: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商品价格随折扣变化的关系,让学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函数模型来描述实际问题,并计算出结果。
6.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7.课后作业(约5分钟)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强调作业的完成时间和质量,要求学生认真对待。
知识点梳理
1.函数的概念
-定义: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每个自变量对应唯一的因变量。
-表示方法:函数可以通过解析式、图象和表格三种方式表示。
2.函数的性质
-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指函数图像关于y轴或原点的对称性。
-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是指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
-周期性:周期性函数是指函数值在某个区间内重复出现的性质。
3.函数的表示方法
-解析式表示:通过数学公式直接表示函数的关系,如y=f(x)。
-图象表示:通过绘制函数图像来展示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趋势。
-表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