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教学设计)- 小学心理健康通用一年级上册.docx
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教学设计)-小学心理健康通用一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小学心理健康通用一年级上册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全体学生
3.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星期X)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这一课。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游戏和互动讨论,让大家明白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堂课,开启一段美好的学习之旅吧!??
核心素养目标
1.**社会责任感**:学生能够意识到个人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学会尊重他人财物,形成正确的公共道德观念。
2.**规则意识**:学生能够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知道在公共场合拿取他人物品是不被允许的,增强法律意识。
3.**同理心**:学生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同理心。
4.**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将提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以及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核心内容**:理解并内化“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重要性,能够将这一行为准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具体细节**: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明白个人物品与公共财物的界限,以及未经允许拿取他人物品的后果。
-**举例解释**:例如,通过讲述小明因为拿同学的笔而引起争执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财物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
-**具体细节**:学生在面对诱惑时,如何自我控制,不随意拿取他人物品。
-**举例解释**:例如,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如何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请求,从而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结合讲授、讨论和案例研究,通过故事讲述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2.**具体教学活动**:设计“我的物品我做主”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拿取他人物品后的后果;以及“物品大寻宝”活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寻找并保护自己的物品,增强物品归属感。
3.**教学媒体使用**: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通过动画或短片展示拿取他人物品的负面后果,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小朋友乱拿别人东西的小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题提出**:“同学们,你们觉得视频中的小朋友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观点。
-**总结**:简要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故事导入**:讲述《小猴拿香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拿取他人物品的后果。
-**讲解规则**:通过图片和文字,讲解什么是个人物品,什么是公共财物,以及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拿取他人物品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互动提问**:“如果遇到别人随便拿你的东西,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与朋友相处时避免拿取他人物品。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场景,如借东西、分享玩具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遵守规则。
-**总结**: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环节**:提出几个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尊重?”“为什么我们要遵守规则?”等,让学生回答。
-**反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情境模拟**:教师扮演一个不遵守规则的角色,让学生指出错误并给出建议。
-**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规则知识问答”竞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分享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遵守规则的感受,以及不遵守规则的后果。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本节课的内容,并尝试在家庭中实践所学。
**七、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