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育种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科学基础》(农技版)(全一册).docx
《植物育种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科学基础》(农技版)(全一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精准阐述植物育种技术的概念,清晰区分常见植物育种技术类型,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掌握各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
详细了解每种育种技术的操作流程、适用范围、优缺点,如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杂交、自交与筛选过程,诱变育种中诱变因素的种类与处理方法等。
理解植物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包括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以及不同育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相互配合与选择依据。
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育种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育种目标,合理选择合适的育种技术并设计育种方案。
借助小组合作完成育种实验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如在杂交实验中准确进行去雄、授粉等操作。
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索等途径,获取植物育种技术的前沿信息和实际应用案例,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植物育种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培养学生对农林牧渔专业的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科技发展动态。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育种实验和案例分析中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树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
通过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分享的良好品质,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育种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常见植物育种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及应用实例。
植物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中染色体组、单倍体、多倍体等概念的理解,以及相关育种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基因工程育种中基因的获取、重组与导入等技术环节的原理和操作,以及如何根据不同育种需求选择合适的基因和载体。
综合运用多种育种技术解决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复杂育种问题,如针对特定农作物的多种性状改良需求,设计合理的育种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一组对比图片,左边是普通小麦品种,右边是经过育种改良后的高产、抗病小麦品种;播放一段视频,呈现现代化农业基地中利用育种技术培育出的形状各异、品质优良的蔬菜和水果。提问学生:“同学们,为什么同样是小麦、蔬菜和水果,这些品种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些优质品种是如何培育出来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地引入本节课“植物育种技术”的主题。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和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简单交流,发表自己对这些差异产生原因的初步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视频,创设贴近农业生产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为后续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1.植物育种技术概述
教师活动:讲解植物育种技术的概念,强调它是通过人工干预植物的遗传特性,培育出符合人类需求的植物新品种的技术。利用PPT展示不同育种技术培育出的典型植物品种图片,如杂交水稻、太空椒、无籽西瓜等,简要介绍常见的植物育种技术类型,让学生对植物育种技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观察图片,做好笔记,初步了解植物育种技术的概念和常见类型,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简单问题,如判断给定的植物品种可能是通过哪种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植物育种技术的基本概念框架,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深入学习具体育种技术奠定基础。
2.杂交育种
教师活动:利用动画演示杂交育种的过程,从亲本选择、去雄、授粉、杂交后代的自交与筛选等环节进行详细讲解。以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为例,分析杂交育种的原理,即通过基因重组将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讲解杂交育种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如优点是可以集合双亲的优良性状,缺点是育种周期长等。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动画,结合案例分析,理解杂交育种的操作流程和原理,在笔记本上记录重点内容。参与课堂讨论,如讨论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亲本,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和实际案例,将杂交育种这一抽象的过程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操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杂交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贡献。
3.诱变育种
教师活动:展示利用辐射、化学药剂等诱变因素处理植物种子后产生变异植株的图片和视频,讲解诱变育种的原理,即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导植物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介绍常见的诱变因素、处理方法和诱变育种的特点,如可以提高突变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