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的常见分科》(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科学基础》(农技版)(全一册).docx
《被子植物的常见分科》(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科学基础》(农技版)(全一册)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案以中职教育“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指导思想,立足农林牧渔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职业发展需求,采用“情境导入—理论建构—实践应用—归纳提升”四阶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真实的田间观察、标本鉴定等职业情境,将被子植物分科的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中的植物识别、作物分类等实际任务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元评价与分层指导,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虚拟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为后续学习植物栽培、植物保护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准确说出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科依据(如形态特征、花的结构、果实类型等)。
熟练掌握十字花科、豆科、蔷薇科、禾本科、菊科等常见科的典型特征(包括植物体形态、叶形、花程式、果实类型及代表植物)。
理解被子植物分科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如常见农作物、经济作物所属的科及其分类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植物标本、图片及视频,提升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能力与描述能力。
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对不同科的植物特征进行分类总结,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
在模拟田间调查、植物分类实践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素养目标
激发学生对植物科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对农林牧渔专业的认同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沟通协作能力与责任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十字花科、豆科、蔷薇科、禾本科、菊科的形态特征(花、叶、果实)及代表植物。
被子植物分科的思维方法(如从宏观形态到微观结构的观察顺序、对比分析不同科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花程式的理解与书写(如通过花的结构分析推导花程式)。
相似科(如蔷薇科不同亚科、禾本科与莎草科)的鉴别要点。
运用分类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田间杂草识别、作物分类管理)。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农田里的植物世界》,展示麦田中小麦、荠菜、播娘蒿等植物的生长场景。
提问引导:“同学们,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植物?它们在形态上有什么明显区别?如果要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管理,我们该如何入手?”
结合农业生产实例(如杂草防除需区分不同科植物的生理特性),说明被子植物分科在农业中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并记录观察到的植物种类。
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对植物分类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专业的农业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如植物六大器官的形态),引出“被子植物分科”的学习主题,让学生直观感受学科知识与职业实践的联系。
第二阶段:理论建构——被子植物分科基础
分科依据讲解(8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被子植物分类检索表片段,讲解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如科、属、种的层级关系)。
结合PPT动态演示,重点分析形态学分类依据:
营养器官:根(直根系/须根系)、茎(草本/木本)、叶(单叶/复叶、叶形、叶脉类型)。
生殖器官:花(花的对称性、花瓣数量、雄蕊雌蕊排列方式)、果实(干果/肉果、果实开裂方式)。
对比说明现代分类手段(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但强调形态分类仍是田间识别的基础。
学生活动:
观察教师展示的植物图片(如杨树与玉米的根系、月季与小麦的叶),判断其所属的根系和叶形类型。
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花和果实是被子植物分科的主要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对比与问题驱动,帮助学生建立“形态特征→分类依据”的逻辑链,明确学习重点在于生殖器官特征,为后续分科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花程式与花图式教学(7分钟)
教师活动:
以十字花科植物白菜为例,拆解花程式“K?+?C?+?A?+4G(2:1:∞)”的含义:
符号说明:(辐射对称)、K(花萼)、C(花瓣)、A(雄蕊)、G(雌蕊)。
数字与符号:2+2(萼片、花瓣各4枚,排成两轮)、A?+4(雄蕊6枚,两轮排列)、G(2:1:∞)(子房上位,2心皮合生,1室,胚珠多数)。
利用动画演示花图式的绘制过程,对比花程式与花图式的优缺点。
学生活动:
分组尝试解读向日葵(菊科)的花程式“K?C?A(5)G(2:1:1)”,并讨论各符号代表的结构。
观察教师发放的桃花模型,尝试绘制花图式的草图。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拆解抽象概念,结合模型观察与小组讨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花程式的记录方法,为后续分科特征学习提供工具支持。
第三阶段:递进式分科讲解
采用“科特征总述→代表植物观察→对比辨析→农业应用”四步教学法,依次讲解5个常见科。
十字花科
教师活动:
展示白菜、萝卜、荠菜的标本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营养特征: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