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参与 我奉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6我参与我奉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嘿,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探索《道德与法治》这本书里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参与,我奉献”。这个主题可真有意思,它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小公民。在我们五年级的下学期,这本书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在这个世界里开启一段精彩的旅程吧!??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2.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3.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作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理解“我参与”的含义,包括个人在集体中的角色和作用。
②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奉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一价值观。
2.教学难点,
①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让他们知道如何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我参与,我奉献”。
②激发学生内在的参与热情和奉献精神,克服个人主义倾向,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互动白板、笔记本电脑
-课程平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平台、学校内部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学生个人品德评价标准表格、集体活动案例集、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故事分享会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我参与,我奉献”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责任吗?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我们‘参与’和‘奉献’的情况?”
展示一些关于志愿者服务、环保行动的照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参与”和“奉献”的意义。
简短介绍“我参与,我奉献”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我参与,我奉献”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参与,我奉献”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我参与,我奉献”的定义,包括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和角色。
详细介绍“我参与”和“我奉献”的组成部分,如个人行为、集体行动、社会责任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或故事,让学生理解“我参与,我奉献”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如帮助他人、参与社区服务、保护环境等。
3.“我参与,我奉献”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参与,我奉献”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如小学生帮助清洁街道、志愿者服务老人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参与,我奉献”的多样性和实际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我参与,我奉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班级或社区中发起一次“我参与,我奉献”的活动。
小组内讨论活动的可行性、所需资源和可能的挑战。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包括活动计划、预期目标和具体行动。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我参与,我奉献”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活动计划、预期目标和具体行动。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参与,我奉献”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我参与,我奉献”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我参与,我奉献”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并记录下自己在家庭、学校或社区中的一次“我参与,我奉献”的经历,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最终体现,以下是对本节课“我参与,我奉献”主题学习后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的效果的总结:
1.理解与认识:
学生对“我参与,我奉献”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他们能够区分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并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思想观念转变:
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转变,开始意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和社会的影响。
3.行动能力提升: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在课堂外的行为表现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各种社区服务、环保活动和志愿者工作中。
4.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