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_T3105-2019_中国蛤蜊(种质)_辽宁省.docx
ICS67.120.30
DB21
B5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3105—2019
中国蛤蜊(种质)
SpeciesidentificationofMactrachinensis
2019-03-01实施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1/T3105—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工作导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丹东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丹东永明食品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涛、宋浩、李永明、李朝辉、杨靖华、胡博、杨红生、周毅、张立斌。
I
DB21/T3105—2019
中国蛤蜊(种质)
1
范围
本标准规范了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Philippi,1846)的名称与分类、分布、主要形态特征、
生长与繁殖、遗传学特性、检测方法和判定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地区中国蛤蜊种质检测与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654.2
GB/T18654.12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2部分:抽样方法
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DB21/T1958-2012水产动物DNA鉴定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法
3
名称与分类
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Philippi,1846),别名黄蚬子、飞蛤、沙蛤、中华蛤蜊、凹线蛤蜊。
分类地位
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帘蛤目(Veneroida)、蛤蜊科(Mactrida)、
4
中国蛤蜊为暖温性种类。栖息于中潮区至水深60m浅海的细砂中,以水深2m~5m处最多。主要分
5
贝壳略呈三角形,壳较坚厚。壳长略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壳面膨胀,无放射肋,但由壳顶至
腹缘有宽度不等的浅黄色与黄褐色相间的放射带或放射条纹。壳面同心状,生长纹明显,愈近腹缘生长
纹愈粗大。壳顶稍突出,略高出背缘,位于背缘中央稍偏前方,向内弯曲,不接触。小月面及楯面宽大。
壳前后缘均圆形,背腹缘呈弧形。
1
DB21/T3105—2019
5.1.2
色泽
壳面黄褐色。壳内面银白色,壳顶内面为蓝紫色,幼贝更加明显。
5.1.3
绞合部
左右两壳各具一主齿,左主齿呈“人”字形,右主齿呈“八”字形。左壳前后方各1齿,单片,右
壳前后方齿为双片。内韧带槽位于壳顶基部,内嵌有褐色三角形的内韧带,位于主齿后方。
5.1.4
闭壳肌痕
后闭壳肌痕略大于前闭壳肌痕,在前后闭壳肌上方各有一缩足肌痕。
5.1.5
外套肌痕
外套窦深而钝。外套肌痕宽短。
中国蛤蜊外部形态见图1。
图1
外套膜包围整个软体部,边缘厚,中央薄而透明,在背缘愈合,并在后缘愈合形成两个水管。水管短
而粗,两个水管紧靠,但互不相通。出水管较进水管细而短,于进水管之上。
足
后闭壳肌大于前闭壳肌,略呈方柱形体,前闭壳肌近圆柱体,前后闭壳肌上方各有一缩足肌。
鳃
身体左右各有鳃两片,内外鳃形状不同,外鳃小于内鳃,内外鳃在背缘与内脏囊相连,内鳃的前端
2
DB21/T3105—2019
由肝胰脏、心脏、生殖腺、胃等构成,被外套膜和鳃包围。
6
生长与繁殖
生长
6.1
自然条件下,1龄壳壳长可达20mm~30mm。4龄或5龄时,壳长可达50mm~60mm。中国蛤蜊年龄、
壳长、体重之间的关系见表1。
表1中国蛤蜊年龄、壳长、体重之间的关系
年龄(年)
壳长(mm)
30
体重(g)
3.0
1
2
3
4
5
30~50
~50
3.0~20
16.7~25
38.46~50
38.46~50
~60
~60
6.2
繁殖
6.2.1
性成熟年龄
最小生物学年龄为1年。
每年只有一个繁殖期,繁殖盛期为5月中旬~8月上旬。其繁殖季节随着地理区域不同而存在差异,
水温14℃以上时,可以排精、产卵。排精和产卵时亲贝双壳微张,配子从出水管缓缓排出。精子
乳白色呈烟雾状,卵子粉红色呈丝缕状。分批产卵,壳长45mm的雌性个体,1次产卵量在70万粒~200
万粒左右。卵沉性,排入水中的卵细胞不能立即自行散开。
卵子呈圆球状,核较小而居中。卵径46μm~61μm,卵核径20μm左右。精子头部1.Oμm×l.7
μm,尾部细长,为头部的1.0倍~1.5倍。受精后进行不等全卵裂,从四细胞起为螺旋卵裂。
7
中国蛤蜊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3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