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_T3206—2019_农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与保存技术规范_辽宁省.docx
ICS65020,20
DB21
B05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3206—2019
农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与保存技术规范
Technicalregulationoncollectionandconservationforcropgermplasmresources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1/T3206—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王岩、陈爱国、路明祥、李兆波、孟未来、崔晓光。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联系电话:024标准起草单位通讯地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84号),联系电话:
024I
DB21/T3206—2019
农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与保存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农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与保存术语与定义、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的对象、考察收
集前的准备工作、考察收集、样本和资料整理及种质资源保存等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与保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60
GB/T354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2野生近缘种
与作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或者通过一般育种技术能向作物转移基因的野生植物。
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体遗传物质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具有目标性状的突变个体培育的育
种材料。
3.4居群
在野生植物群落中某一个物种的一组个体植株,具有共同的基本特点。野生植物的物种并不是由个
体直接组成,而是由个体组成居群,再由居群组成物种。
4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的对象
1
DB21/T3206—2019
目前正在栽培的品种;过去栽培但现在生产已经淘汰的品种;地方品种、尤其是那些濒临灭绝的优
良稀有地方品种;栽培植物的野生近缘种、杂草种,以及对人类可能有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特殊的种
质资源,如突变体育种系、纯合自交系、远缘杂交的中间类型等。
5考察收集前的准备工作
5.1制定考察计划
5.2组建考察队
考察队人数应该根据考察任务、对象和活动范围而定。单一种质资源考察3-4人;大规模考察队一
般7-10人。在开始考察前,对考察队的人员针对考察目的和任务、考察方法和主要事项等方面进行进行
技术培训。
5.3确定考察地点及考察路线
选择植物初生和次生中心;某作(植)物最大多样性中心;尚未进行考察的地区;种质资源遭受损
失和威胁最大的地区。
考察时间根据考察的对象的生长时期及作物类型而定,禾谷类作物的考察收集,在接近成熟期进行;
某些果树、蔬菜、野生大豆等的考察,在花期和熟期两次进行。
采集箱、干冰或液氮、保温桶、照相机和摄相机、全球定位系统(GPS或北斗)、标签(号牌)、
原始记录卡、纱网袋、自封袋、镰刀、枝剪、小铁铲、所考察植物的物种、亚种以及变种的照片等。
6考察收集
记载种质编号、种质类别、种质来源、种质名称、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利用价值。
2
DB21/T3206—2019
记载考察时间、考察者及其所属单位信息、制作影像资料。
6.2采集样本
6.2.1地点的选择
栽培品种的生产田和野生种的自然生境。农贸市场、农户家等一切有可能收集到种质资源的场所。
6.2.2采集原则
6.2.2.1全面性
搜集种质资源材料的种类要齐全,尤其是地方品种和野生种。
6.2.2.2完整性
搜集的种质资源标本要求完整,特别是植物的花和果实,采集果树和木本观赏植物标本时,只采集
完整的带花和果实的枝条即可。对于雌雄异株的植物,雌株和雄株分别采集,先开花后长叶的植物要分
两次采集标本。
6.2.2.3代表性
采集的每一个种子、无性繁殖材料或标本,应来自群体植株。采集的种子或无性繁殖材料,应是正
常发育且充分成熟的。
种质资源取样根据种质类型的不同和繁育方式的差异,采集适宜的种质样本。
自交草本植物至少要从50株~100株上采取100粒种子;异交草本植物至少要从200株~300株上各采
几粒种子,无性繁殖植物一个采集区要采集30株~50份材料,采集各种种质材料时尽量多一些。
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