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_T2325-2016_棉田盲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河北省.docx
ICS65.020
B16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2325—2016
棉田盲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T2325—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文亮、李耀发、安静杰、高占林、党志红。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DB13/T2325—2016
棉田盲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棉田盲蝽防治原则、防治策略及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棉田盲蝽的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防治对象
河北省棉田发生的绿盲蝽Apolyguslucorum(Meyer-Dür)及中黑盲蝽Adelphocorissuturalis
Jakovlev和三点盲蝽AdelphocorisfasciaticollisReuter。
4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多种防治技术有机结合对棉田盲蝽进行综合防治;
施药时遵守“NY/T1276-2007的规定。
5防治策略
提前防治田外虫源:防治枣树等果树及多种田间杂草上的盲蝽以减少入侵棉田的盲蝽种群基数;重
点监测和防控入侵棉田的二代成虫;抓住关键防治时间集中开展统防统治。
6
6.1.1合理布局、避免棉花与枣树等主要越冬寄主和早春寄主邻作或间作以减少盲蝽在不同寄主植物
1
DB13/T2325—2016
于6月下旬,在二代盲蝽成虫发生期,棉田悬挂黄色粘虫板,用于监测并诱杀入迁棉田的盲蝽成虫,
粘虫板规格为长25cm×宽20cm,集中置放在距田边1m~10m范围内,其间距为5m左右,高于棉花15cm悬
挂,随着棉株的长高提升粘虫板高度。
6.3
化学防治
防治指标
6.3.1
盲蝽二代成虫迁入期,即6月下旬用于监测的粘虫板上捕捉到盲蝽成虫即可进行防治。
针对在棉田已经发生为害的盲蝽,可采用如下指标进行防治:苗期盲蝽百株5头,或棉株新被害株
率达3%;蕾期盲蝽百株有虫10头,或新被害株率5%;花铃期盲蝽百株虫量20头。
6.3.2防治药剂及用量
每亩喷施氟啶虫胺腈有效成分5g~10g、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有效成分1.33g~2.67g、丁硫克
百威有效成分8g~8g、环氧虫啶有效成分4g~6g、噻虫嗪有效成分2g~4g。
6.3.3技术要点
盲蝽成虫向棉田迁入期连续喷药2~3次,每次用药需间隔一周。
成虫发生期进行统一防治,利用功率较大的机械喷雾或由棉田四周向中心喷药。
上午用药应在10:00之前、下午用药应在16:00之后。
2
DB13/T2325—2016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河北省棉田发生的主要盲蝽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A.1
河北省棉田发生的主要盲蝽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见表A.1。
表A.1
盲蝽种类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成虫:体长5mm~5.5mm,宽2.5mm,全体绿色。头宽短。眼黑
在河北一年发生4~5代。以卵主要
色,位于头侧。触角4节,比身体短。前胸背板绿色,颈片显著,在枣树等果树树枝破口处、杂草枯
浅绿色;小盾片绿色。前翅爪区、革区、楔片和翅室脉纹均绿色,茎组织内或周围越冬。越冬卵4月上
绿盲蝽
Apolygus
lucorum
革区端部与楔片相接处略呈灰褐色,膜区暗褐色。
中旬孵化,在越冬宿主上取食繁殖。
6月中下旬第二代成虫迁入棉田繁
殖为害,一直到10月份迁回越冬寄
主产卵越冬。
若虫:洋梨型,全体鲜绿色,被稀疏黑色刚毛。
(Meyer-Dür)
卵:长1mm左右,宽0.26mm,长形,端部钝圆,中部略弯曲,颈
部较细,卵盖黄白色,前、后端高起,中央稍微凹陷。
成虫:体长7mm,宽2.5mm。体表被褐色绒毛。头小,红褐色,
三角形。眼长圆形,黑色。触角4节,比体长。前胸背板,颈片浅
在河北一年发生4代。各地均以卵在
苜蓿、蒿类杂草茎秆组织中越冬,4
绿色,胝深绿色,后部绿褐色,弧形;背板中央有黑色圆斑2个;月上旬孵化,5月上旬羽化为第一代
小盾片、前翅爪区内缘与端部、楔片内方、革区与膜区相接处均成虫,6月下旬第二代成虫羽化后迁
中黑盲蝽
Adelphocoris
suturalis
为黑褐色。停歇时这些部分相连接,在背上形成一条黑色纵带,
故名中黑盲蝽。前翅革区前缘黄绿色,楔片黄色,膜区暗褐色。
若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