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_T2357-2016_二季作区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_河北省.docx
ICS67.080.01
B31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2357—2016
二季作区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3/T2357—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石家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淑青、樊建英、张铁石、封志明、李东玉、袁瑞江、姜贵平、麻永红、周俊
阁、王海山。
I
DB13/T2357—2016
二季作区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二季作区马铃薯栽培的产地环境、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贮藏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春季地膜覆盖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8133马铃薯脱毒种薯
GB/T18407.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NY/T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3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GB/T18407.1的要求。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地块,
4生产管理
肥料使用按NY/T496的规定执行;上冻前撒施腐熟有机肥3000~5000公斤/亩后,深耕30cm,整平
耙细。
种薯质量应符合GB18133中二级以上的要求。选用生长期短、结薯集中、抗病、优质、丰产脱毒早
熟马铃薯品种。可选用石薯1号、费乌瑞它、中薯3号或早大白等。
将种薯放在通风干燥处摊晾7d~10d,捡出病伤薯块,存放于2℃~4℃的室内。
催芽宜在有散射光的室内或塑料棚内进行,催芽温度以15℃~20℃为宜。薯块堆积厚度不超过15cm,
20d左右分拣出芽长0.5cm~1cm的薯块,单层摆放见光炼芽一周左右,带芽薯块使用竹筐或纸箱装运。
1
DB13/T2357—2016
4.3.3种薯切块
4.3.3.1切块时间
播种前12h~24h切块。
4.3.3.2切刀消毒
切块前和切到病烂薯时,切刀应浸在3%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5%的酒精中进行消毒。
4.3.3.3切块方法
先切掉脐部,然后切块。多用顶芽和侧芽,如用尾芽将其单切单种。块重以25g~30g为宜,每块留
1~2个健康芽眼,将芽眼留于切块中间。25g左右的种薯整薯播种;50g左右的种薯自顶部纵切为二;100g
以上的种薯,应自基部顺螺旋状芽眼向顶部切块,到顶部时纵切,芽块要切成立体三角形或四方形,不
能切成长条形或薄片形。切块过程中随时淘汰带病种薯。
4.3.3.4
药剂拌种
薯芽长度小于0.2cm的,用甲基托布津(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72%农用链霉素粉剂14g
和滑石粉3kg混匀后拌种薯150kg,阴干后播种。薯芽大于0.2cm的不宜拌种。
4.3.3.5切块存放
切好的薯块不宜装袋或放在塑料薄膜上,应放于竹帘或草苫上,在温度不低于10℃的阴凉通风处摊
晾7h~8h,待伤口愈合后进行播种。
土壤10cm地温稳定通过5℃以上时即可播种。河北二季作区宜在3月1~10日播种,不能晚于3月15
日。
种植方式分单垄单行种植和单垄双行种植。种薯用量140~150公斤/亩,密度4000~4500株/亩。单
垄单行种植,行距70cm,株距22cm~25cm;单垄双行种植,大行距90cm~100cm,沟内小行距10cm~15cm,
株距30cm~33cm。
按行距开沟,沟深12cm~15cm;将5%的辛硫磷颗粒剂3.0~4.0公斤/亩、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50~
75公斤/亩施入播种沟内,均匀混土。将发芽一致的薯块播种在同一地块,按株距放入沟内,保持芽眼
朝上。再用甲基托布津(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亩加水30kg对薯块和播种沟均匀喷雾。
用马铃薯播种机或人工进行覆土起垄,粘土地覆土8cm~10cm,沙土地覆土12cm~15cm,垄高10cm~
15cm。单垄单行种植时垄上肩宽40cm,单垄双行种植时垄上肩宽60cm。
2
DB13/T2357—2016
4.4.3.3除草覆膜
整平垄面后,每亩用33%二甲戊灵乳油(施田补)100ml~125ml加水30kg均匀喷雾,立即覆盖地膜。
地膜选用宽100cm~110cm,厚0.05mm的生物降解膜或光降解膜。铺膜时要将膜拉紧、铺直盖严、压实,
使地膜紧贴土壤表面,为防大风揭膜,每隔5m压适量土。在杂草2~4叶期,每亩用25%的砜嘧磺隆(宝
成)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