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课题论文.doc

发布:2017-10-30约5.78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黑地膜”缓解马铃薯春旱之困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以西巩驿为例 【摘要】定西处于甘肃中部地区“十年九旱”之称年均不足300毫米的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很不均匀,春夏之交的干旱使许多高秆农作物不适宜生长。从这一特殊气候条件出发,顺应自然规律,种植耐旱的马铃薯就成为调整农业结构的现实选择。定西处于甘肃中部地区,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年均不足300毫米的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又很不均匀,春夏之交的干旱使许多高秆农作物不适宜生长。但是从这一特殊气候条件出发,顺应自然规律,种植耐旱的马铃薯就成为调整农业结构的现实选择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定西市安定区是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鲜销量最大、加工量最大的县(区)。2009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4万亩,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马铃薯产业已真正成为当地贯通一二三产、辐射千家万户、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区域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位于安定区东部,距城区40公里,东邻会宁县柴门乡,西接青岚乡,南与石泉乡相连,北与新集、葛家岔两乡镇毗邻。2005年度全镇共实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落实订单5万亩,良种面积突破1.7万亩。在营坊、南河、栗川3村各建立了1000亩的洋芋示范片带,各村都有一个连片种植示范点,并在沿川各村建立了西巩万亩洋芋长廊。由于市场的运作、政府的积极推动、对洋芋价格进行保护。使我镇农民今年从洋芋方面取得的收入人均达到了700多元。争取多方投资,在麻花沟桥头建造洋芋储藏库群一个,鲜薯储藏窑10个,容积3000吨,淀粉加工企业2个,年生产能力为500吨。?一、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 (一)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是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最佳天然场所,全镇辖16个村,112个社,耕地面积10万亩,人均4.9亩。全镇平均海拔,年平均气温7,是全区海拔最低、降水量最少、日照时间及无霜期最长的乡镇为马铃薯不同品种的区域化布局创造了有利。 (二)虽然干旱少雨,但与马铃薯生长雨热同期的气候资源,为马铃薯块茎膨大和品质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年均气温6.3℃无霜期109—162天,年降水量平均在350—5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规律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相吻合,雨热同期,同时昼夜温差大,既有利于马铃薯增产,也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同时有利于抑制马铃薯病毒病的蔓延和重发,减缓马铃薯品种和品质的退化速度。 (三)较为充裕的耕地资源和优良的农田环境,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耕地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力中上,保水保肥和透气性适中,大部分土壤富含钾素。干旱半干旱区土壤以黄绵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在1—1.5%之间,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和商品率的提高这些优越的土地资源和农田环境条件,为生产优质马铃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马铃薯种植的基本情况 近5年定西市马铃薯种植和销售的有关数据 自1996年以来实施“洋芋工程”以来,马铃薯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品种都发生了飞速发展。马铃薯成为定西市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2008年安定区达到了103万亩,成为中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县。按照“科学布局、合理轮作、规范种植”的原则和“村有点、乡有片、县区有带”的要求,实行农艺农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广旱农综合组装配套技术,全市共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示范点、片、带122个、150万亩。? 西巩镇计划建成万亩片带1个,千亩片带2个,500亩基地26个,在G312沿线中驿、花沟、新街、营坊、河畔、罗川六村建立新大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2000亩,其中核心示范点营坊、罗川各1000亩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品逐步初级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全市淀粉加工企业达到443家,其中千吨以上的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企业33家,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达35万吨,007年全市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实际生产量达到10万吨,生产粗淀粉、粉皮、粉条等产品15万吨。采用“企业+基地+协会”的模式,与祁连雪淀粉公司、宏煊淀粉公司等签订销售订单10000亩,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市场流通体系日益完善,马铃薯外销和贮藏工作成效明显。安定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安定口等较大规模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在营坊、罗川、寺坪三村组建马铃薯产销协会,有效解决了群众在市场竞争中“弱、散、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了种植和销售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高温干旱是制约甘肃大部地区马铃薯产量不稳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苗期和收获期结薯和块茎膨大期马铃薯是喜凉作物,定西地区温凉的气候正是优质马铃薯生长的基础。然而随着西北地区气候变暖的加剧,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根据甘肃省气象局的统计数据,近50年甘肃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