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高三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4300年的后城咀石城遗址(今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境内)面积约138万平方米。内城四周为冲沟与河道,外城由石城墙、冲沟和浑河共同环绕。该城还建有由主城垣、城门、马面、弧形瓮城城垣、墩台、壕沟等组成的半月形防御体系,并有复杂的地道系统连通内外城。由此可知,该遗址()
A.展现出较强社会组织能力B.已经具备成熟的阶级国家形态
C.城市建筑技术处于领先地位D.折射出不同地区文明相互隔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材料“内城四周为冲沟与河道,外城由石城墙、冲沟和浑河共同环绕。该城还建有由主城垣、城门、马面、弧形瓮城城垣、墩台、壕沟等组成的半月形防御体系”结合所学可知,从“该城还建有由主城墙、城门、马面、弧形瓮城城垣、墩台、壕沟等组成的半月形防御体系,并有复杂的地道系统连通内外城”可以看出,建设这样复杂的工程需要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来协调人力、物力等资源,能够体现出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A项正确;夏朝的建立才说明具备了阶级国家,仅凭建有城墙和防御体系不能断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排除B项;材料提及咀石城遗址建筑的种类、结构、功能等,未直接提及建筑技术,且未与同时期对比,不能得出处于领先地位,排除C项;地道连通内外城恰恰体现内部协作,与“文明隔绝”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御史问直络帬程书”为秦代的一套文书,洞庭县向属县传送封缄文书时,命令零阳以“道”上各县按顺序传递,依次为零阳→充→酉阳→迁陵,从“酉阳报充“迁陵报酉阳”可知,“道”上各县均应“书到相报”(回复)上一站,而非由最终站回复郡。这一做法()
A.强化了集权统治B.旨在规范中央行政权运行
C.降低了行政效率D.折射出官僚政治体制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秦代,这种按顺序传递文书并且各县依次“书到相报”的方式,可以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到层层把控。从郡到县的文书传递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反馈机制,这有助于郡级政权对下属各县的管理。通过各县的回复,郡可以及时了解文书是否准确、按时地在各县间传递,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疏漏或者舞弊行为,从而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A项正确;此文书传递是洞庭县向属县传送封缄文书的过程,主要涉及的是地方层面(郡与县之间)的文书传递流程,并非直接针对中央行政权运行进行规范,排除B项;“书到相报”的机制能够及时发现文书传递过程中的问题,确保了文书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未直接降低行政效率,排除C项;这种文书传递方式只是官僚体制运行中的一个局部体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完善折射出了官僚政治体制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3.如表为史籍所载西晋太康年间和南朝刘宋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统计情况。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年)
4.19
33.48
A.政府户籍管理制度名存实亡B.自耕农经济的发展面临困境
C.北强南弱的战略态势已形成D.南北对峙严重破坏经济运转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至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晋太康年间至南朝刘宋时期,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流亡南下,南方人口相对来说,下降幅度较小,而材料中的官府掌握的户数和人口数十不存一,这说明部分户数和人口数被地方豪强大族掌握,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