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 (新版)湘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新版)湘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新版)湘教版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
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今天要一起走进地理课堂,探索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长江三角洲。这节课,咱们要深入探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一起揭开这个地区的神秘面纱哦!??????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素养:首先,提升空间观念,让大家能够从地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其次,增强区域认知,让大家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强化人地协调观,让大家明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让我们一起在学习中成长,探索地理的魅力吧!???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理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地图的阅读、地形地貌的基本知识等。对于区域地理,大家可能对一些基本的地理分区和地理位置有所认识,但对于长江三角洲这样具体的区域,大家的了解可能还比较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八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学科通常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尤其是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来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有的同学喜欢通过地图和图像来理解地理概念,有的则更倾向于通过文字和数据分析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区域内部复杂的经济、社会联系理解不够深入;二是对于区域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缺乏直观的感受;三是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感到陌生,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地理专用地图(长江三角洲地图)、教学PPT
-课程平台:学校地理学科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长江三角洲区域相关视频资料、在线地理数据库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长江三角洲模型)、图片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地区的神秘面纱,探索它的内外联系。请大家思考一下,你们对长江三角洲有哪些了解呢?
2.回顾旧知: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地形、气候、人口等地理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今天,我们将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进一步探讨区域地理的内外联系。
二、新课呈现(约30分钟)
1.讲解新知:
(1)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2)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地理特征:包括产业布局、交通运输、城市分布等。
(3)长江三角洲的区域联系:包括区域内部联系和区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2.举例说明:
(1)以上海为例,介绍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城市功能等。
(2)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其产业特色、交通网络、城市布局等。
3.互动探究:
(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具体城市,分析其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特点。
(2)角色扮演:模拟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合作场景。
三、巩固练习(约20分钟)
1.学生活动:
(1)绘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标注主要城市、交通线路等。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优势与挑战。
2.教师指导:
(1)巡视课堂,解答学生在绘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针对学生在分析发展优势与挑战时出现的分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强调学习地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地理现象。
五、课后作业(约10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关资料,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其特色。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学生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地理特征,包括产业布局、交通运输、城市分布等。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地图绘制活动,提高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在案例分析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