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动脉血气标本采集操作 (1) PPT课件.pptx

发布:2025-04-17约3.37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owerpointdesign20XX主讲人:XXX时间:202X.X动脉血气标本采集操作

Catalogue目录1.操作前准备2.操作过程3.操作后处理4.注意事项5.总结

操作前准备PART01

01采集前需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适合采集动脉血气标本。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有无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为准确采集标本提供依据。了解患者病情02检查双侧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等常用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破损、感染、瘢痕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点。

触诊动脉搏动情况,确保穿刺部位动脉搏动清晰,便于穿刺成功。检查穿刺部位03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取得患者配合,确保采集过程顺利进行。心理护理评估患者

采集用品标本容器其他物品准备生理盐水、肝素液等冲洗液,用于采集针及标本容器的冲洗,防止血液凝固。

准备血压计、听诊器等,以便在采集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准备专用动脉血气标本容器,如动脉血气分析专用注射器或血气采集管,确保标本采集后能妥善保存。

检查标本容器有效期、完整性,避免因容器问题影响标本质量。准备一次性动脉血气采集针、无菌手套、消毒棉签、止血带、无菌纱布、胶布等基本采集用品,确保采集过程顺利进行。

选用合适的动脉血气采集针,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不同型号,保证采集标本质量。用物准备

采光与通风选择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操作环境,便于操作者准确观察穿刺部位及操作过程。

确保操作环境安静,减少外界干扰,使患者保持放松状态。操作台面准备干净、整洁的操作台面,摆放采集用品及标本容器等,便于操作者取用。

确保操作台面稳固,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因台面晃动影响穿刺准确性。温度与湿度调节室内温度至适宜范围,避免患者因寒冷或过热而引起不适,影响采集结果。

控制室内湿度,保持环境舒适,防止因湿度过高或过低对患者及操作者产生不良影响。环境准备

操作过程PART02

穿刺前定位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手臂外展,掌心向上,腕部背伸,使桡动脉充分暴露。

用手指触摸桡动脉搏动最强点,一般位于前臂掌侧,拇指长伸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确定穿刺点。穿刺过程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戴无菌手套。

左手食指、中指固定桡动脉,右手持动脉血气采集针,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角,沿桡动脉走向缓慢进针。采血与拔针见回血后,固定针头,采集所需血量,一般为0.5~1ml。

采集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3~5分钟,直至无出血为止。桡动脉穿刺

穿刺前定位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上臂外展、外旋,肘部微屈,使肱动脉充分暴露。

用手指触摸肱动脉搏动最强点,一般位于肘窝内侧,肱二头肌腱内侧,确定穿刺点。采血与拔针见回血后,固定针头,采集所需血量,一般为0.5~1ml。

采集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止。穿刺过程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戴无菌手套。

左手食指、中指固定肱动脉,右手持动脉血气采集针,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5°角,沿肱动脉走向缓慢进针。肱动脉穿刺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外旋,使腹股沟处股动脉充分暴露。

用手指触摸股动脉搏动最强点,一般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cm处,确定穿刺点。穿刺前定位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戴无菌手套。

左手食指、中指固定股动脉,右手持动脉血气采集针,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5°角,沿股动脉走向缓慢进针。穿刺过程见回血后,固定针头,采集所需血量,一般为0.5~1ml。

采集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10~15分钟,直至无出血为止。采血与拔针股动脉穿刺

操作后处理PART03

01采集完毕后,立即轻轻混匀标本,防止血液凝固,影响检测结果。

混匀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产生气泡,影响标本质量。标本混匀03若标本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本置于冰浴中保存,但保存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保存时,注意标本容器的密封性,防止标本外溢或污染。标本保存02将采集好的标本立即送检,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标本变质。

送检过程中,注意保护标本,避免剧烈震荡,确保标本完整。标本送检标本处理

观察穿刺点采集后,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肿胀、感染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若穿刺点出现出血不止,应立即重新压迫止血,并通知医生。嘱咐患者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接触水,防止感染。

穿刺部位如有渗血,应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局部清洁。保持清洁干燥告知患者穿刺侧肢体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引起穿刺点出血或肿胀。

指导患者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过度用力。活动指导穿刺部位护理

监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