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治疗规范.pptx
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治疗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主动脉夹层诊断
01
主动脉夹层概述
03
主动脉夹层治疗
04
主动脉夹层治疗目标与策略
05
主动脉夹层并发症与预防
06
患者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
01
主动脉夹层概述
定义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和中膜之间发生撕裂,形成真假两个腔,血液在撕裂口处进入假腔,导致主动脉壁剥离、破裂的一种疾病。
病理机制
主动脉夹层的形成与主动脉壁的结构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如主动脉壁薄弱、动脉粥样硬化、马方综合征等。
定义与病理机制
常见病因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方综合征、主动脉瓣狭窄等。
危险因素
高龄、男性、吸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家族遗传史等。
常见病因与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症状
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胸痛,疼痛性质为撕裂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较长,可向背部、腹部等部位放射。
疼痛
主动脉夹层可累及神经系统,出现偏瘫、失语、昏迷等脑缺血症状。
如累及肾动脉、肠系膜动脉等,可出现相应器官缺血坏死、功能衰竭等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
主动脉夹层可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心悸、气促、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血管系统症状
01
02
04
03
其他症状
02
主动脉夹层诊断
影像学检查
CT血管造影
能够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位置、范围、内膜片及真假腔的情况,是主动脉夹层的确诊手段之一。
MRI
超声心动图
对主动脉夹层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能够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详细结构,包括内膜撕裂、假腔、血栓等情况。
对主动脉夹层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实时显示主动脉夹层的位置、范围、内膜片及真假腔的情况,还可评估心脏功能。
1
2
3
白细胞计数
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水平常升高,但并不能作为确诊依据,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
D-二聚体
心肌酶谱
主动脉夹层患者心肌酶谱可能出现异常,如肌酐激酶、肌红蛋白等指标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数倍。
主动脉夹层患者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但并无特异性。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与心肌梗死鉴别
主动脉夹层常表现为胸痛,但心电图表现与心肌梗死有所不同,且心肌梗死一般不会出现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表现。
03
02
01
与肺栓塞鉴别
肺栓塞也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但CT肺动脉造影可显示肺动脉栓塞的征象,而主动脉夹层则不会出现。
与其他急腹症鉴别
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急腹症也可出现腹痛等症状,但通过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资鉴别。
03
主动脉夹层治疗
通过降低心率和血压,减少主动脉夹层的进一步剥离和破裂风险,常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主动脉壁的张力,从而控制疼痛和降低并发症风险。
如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可有效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痛苦,但需注意药物成瘾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钙通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进一步减少主动脉夹层剥离的风险。
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硝普钠)
β受体阻滞剂
硝普钠
镇痛药物
控制心率药物
A型夹层手术
对于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置换等,手术风险高,但可有效防止夹层破裂。
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
对于仅累及降主动脉的夹层,可选择腔内修复术,通过介入方式在主动脉内放置覆膜支架,封闭夹层入口,降低破裂风险,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手术治疗(A型夹层手术、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
术后护理与长期管理
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密切监测
继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硝普钠等药物治疗,以控制血压、心率,预防夹层再次剥离。
戒烟、戒酒、避免剧烈运动等,以减少对主动脉的进一步损伤,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药物治疗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了解夹层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
01
02
04
03
生活方式调整
04
主动脉夹层治疗目标与策略
目标值
药物选择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降低心脏收缩力和心率来降低主动脉夹层破裂的风险,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钙通道阻滞剂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如尼群地平、非洛地平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降压和抑制心脏重构的作用,如卡托普利等。
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初始治疗中,应将收缩压迅速降低至100-120mmHg,并将心率控制在60-75次/分钟,以降低主动脉夹层的剪切应力,减少夹层剥离和破裂的风险。
控制血压与心率(目标值及药物选择)
除了控制血压和心率外,还可使用其他药物来减轻主动脉的剪应力,如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可镇痛并减少交感神经兴奋,从而降低主动脉的张力;他汀类药物可稳定斑块并降低血管壁的炎症反应。
药物治疗
对于某些高风险的患者,如主动脉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