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七年级生物下册 11.1 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docx
2024秋七年级生物下册11.1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11.1泌尿系统的组成
内容: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阐述各个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引导学生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工作原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通过实验操作和合作学习,加深对泌尿系统组成的认识,增强生命观念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体健康,树立健康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准确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及其功能。
②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肾单位的工作原理。
③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④能够通过图示或模型清晰地展示泌尿系统的整体结构。
2.教学难点,
①肾单位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及其与尿液形成过程的关联。
②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交换和平衡调节机制。
③将抽象的生理过程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知识,如血液流经肾脏的路径和尿液的生成。
④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泌尿系统与人体排泄、健康之间联系的理解。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人体解剖模型、肾脏模型、显微镜、投影仪、电脑、多媒体课件。
课程平台:学校生物实验室、生物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泌尿系统相关动画视频、泌尿系统结构图库、在线互动问答系统。
教学手段: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课堂提问。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首先,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人体的排泄系统及其功能。然后,教师展示一幅人体排泄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泌尿系统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吗?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新课《泌尿系统的组成》。
2.新课讲授
①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详细内容: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泌尿系统模型,引导学生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这四个器官的名称和位置。同时,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每个器官的基本功能,如肾脏的过滤作用、输尿管的输送作用、膀胱的储存作用和尿道的排出作用。
②分析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详细内容:教师重点讲解肾脏的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管和肾小囊等。通过对比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结构图,分析尿液形成的过程,即血液在肾小球中的过滤和肾小管中的重吸收。引导学生理解尿液形成的关键步骤和原理。
③探讨尿液的形成过程
详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交换和平衡调节机制。通过展示尿液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了解肾小球和肾小管在尿液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尿液成分的变化。
3.实践活动
①观察肾脏模型
详细内容:教师分发肾脏模型,让学生分组观察,了解肾脏的内部结构。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肾小球、肾小管和肾小囊等关键部位。
②模拟尿液形成过程
详细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利用模拟材料(如红色液体代表血液,蓝色液体代表尿液)展示尿液形成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在肾小球中的过滤和肾小管中的重吸收。
③课堂提问与解答
详细内容:教师针对泌尿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提问,如“肾脏是如何过滤血液的?”“尿液在膀胱中是如何储存的?”等。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讨论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交换
举例回答:学生讨论肾小球和肾小管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交换,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吸收与排泄。
②讨论泌尿系统疾病对健康的影响
举例回答:学生讨论肾小球肾炎、膀胱炎等疾病对泌尿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③讨论尿液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举例回答:学生讨论尿液成分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如尿液颜色、气味的变化可能反映的健康问题。
5.总结回顾
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泌尿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尿液形成过程的关键步骤。同时,教师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疾病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持泌尿系统的健康。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泌尿系统疾病知识:介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膀胱炎、尿路感染等,包括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尿液检测指标:讲解尿液检测中的常见指标,如尿蛋白、尿糖、尿比重等,以及这些指标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肾脏生理学基础:介绍肾脏的生理学基础,包括肾脏的血液循环、尿液生成机制、肾脏的内分泌功能等。
-人体排泄系统的进化:探讨排泄系统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不同物种排泄系统的特点。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图